啃著甘蔗上戰(zhàn)場-視野
梁朝的東宮學士庾信是位啃甘蔗高手,他啃甘蔗和別人不一樣:喜歡倒著啃,就是從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頭為止。這讓當時的人感覺很奇怪,其實,他們不知道,這種啃法前人早就試過了。史載,東晉畫家顧愷之“每吃甘蔗,必從尾到頭”,顧愷之還給這種啃法取了個名字,叫“漸入佳境”。
侯景攻建康時,庾信率軍守衛(wèi)朱雀門,侯景軍隊已過朱雀門,他還在啃甘蔗。這不能怪庾信,實在是這根甘蔗太美了,即便從末尾啃起,也同樣甘甜可口。庾信狠狠地咬了一口,甘蔗汁流了一下巴,他正閉著眼,“哈——哈——”地品味著這美妙的滋味,突然,侯景軍亂箭齊發(fā),一支箭就射在他旁邊的門柱上。庾信嚇得魂飛魄散,扔下甘蔗逃走了。
這頗具喜劇性的一幕,被《資治通鑒》極為傳神地記錄了下來:“俄而景至,信帥眾開桁,始除一舶,見景軍皆著鐵面,退隱于門。信方食甘蔗,有習箭中門柱,信手甘蔗,應弦而落,遂棄軍走。”
庾信是一位純粹的文人,非但不諳軍事,還把戰(zhàn)爭當成了游戲。像庾信這樣身居要職卻不懂軍事的文人在梁朝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人們久不習戰(zhàn),崇尚清談,就像晚年流落到北朝的庾信在《哀江南賦》中所批判的那樣:“宰衡以干戈為兒戲,縉紳以清談為廟略”,因此,侯景軍一到,主將們不是坐以待斃,便是望風而逃。庾信的這一次敗逃,給他留下了終生的悔恨,人生的甘蔗,被他順著啃了,啃出了一嘴的渣滓,啃出了苦澀的味道。
梁武帝蕭衍的“甘蔗”更是被他啃得鮮血淋漓……
侯景是北朝的大將,因與東魏政權不合而投奔梁朝。此人奸詐多變,梁武帝卻委以重任。后來,有人密奏侯景要謀反,梁武帝卻說:“侯景孤身危急才來求得保命,就好象是剛出生的嬰兒要仰仗他人的哺乳一樣,以這樣的勢力,怎么可能造反呢!”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七月,侯景果然謀反,梁武帝得知后仍不以為然地說:“這侯景有什么好折騰的,我只要折下一根樹枝就能將他打死。”梁武帝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當初侯景投靠梁朝時,只剩殘兵數(shù)百,后來雖慢慢聚集起數(shù)千人,但對于擁兵60萬的梁朝來說,完全構不成威脅。
八月,侯景率八千叛軍直抵長江,直到此時,梁武帝還聽信讒言,認為“景必無渡江之志”,直到侯景率軍渡過長江,攻入建康,然后將建康的核心城池——臺城團團圍住,梁武帝才慌了手腳。在圍困130多天后,侯景攻陷臺城,將86歲的梁武帝軟禁,并限制其飲食。在病中,梁武帝嘴里發(fā)苦,想吃蜜糖,侯景拒絕供給,最后被餓死。
侯景之亂使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qū)遭受了毀滅性破壞,死亡人口竟高達十之七八,以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南史·侯景傳》)……鮮血浸染了甘蔗,那甘蔗便成了一桿桿槍,在歷史的土地上流淌著無盡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