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體內的重金屬來自哪里-新知探索
我國正在繪制土壤重金屬“人類污染圖”的消息登上了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這讓不久前發生的鎘大米事件再次進入我們的視野。人們體內的重金屬來自哪里?超標是否一定就對身體有害?重金屬污染的農田是否還能耕種?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范小杉指出:重金屬不光來自工業排放,以湖南、廣西、江西為核心,包括廣東在內的南方省份,是我國工業廢水鎘排放最為集中的區域,并呈現向湖北、福建擴散蔓延的態勢。而在這其中,湖南一直是全國最大的鎘排放地,甚至所占比重還在不斷上升。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罪責都歸于工業排放。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看來,鎘大米的產生,除了人為的工業排放不達標因素外,客觀上,湘江流域作為有名的有色金屬礦產地,土壤中本身鎘含量就高。他認為,該地區土壤為紅壤,是酸性土壤,鎘在酸性土壤中更容易被吸附。
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客觀因素是種植物的品種。湘江流域種的是秈稻,秈稻本身容易富集鎘等重金屬。
比標準更關鍵的是我國攝入量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規定,大米中的鎘含量每公斤不能超過0。2毫克,而國際標準是0。4毫克。日前廣東省公布的25批次鎘大米中,湖南有14批次,其中有7批次鎘含量在0。2~0。4毫克之間。標準不一樣是因為飲食結構不一樣。專家指出,大米是我國居民主食,標準定得越嚴,越有利于控制鎘的攝入。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直屬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曾基于長期攝入鎘引起的腎功能損害風險,制定了一個關于鎘的安全標準,規定人體每月耐受攝入量為25微克/公斤體重。
這意味著,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400克鎘含量為每公斤0。15毫克的合格大米,實際每月鎘攝入量為30微克/公斤體重,超過了安全標準;如果每天只吃150克鎘含量為每公斤0。3毫克的“不合格”大米,雖然鎘含量超標,但每月鎘攝入量為22。5微克/公斤體重,反而是安全的。
農田重金屬污染是可控的
農田重金屬污染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在常規的控制污染源排放、建立排放物監測制度的同時,可以改變土壤的酸堿度和調整作物栽培品種或種類。比如“北稻南移”,將北方的粳稻移種過來,或者多種玉米,因為粳稻和玉米都不容易富集重金屬。
此外,還可嘗試改良大米品種。通過新品種選育,獲得不富集或低富集重金屬的新品種。據介紹,日本通過基因技術,將大米中的與鎘富集相關的基因敲除,已培育出了不吸收鎘的大米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