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社會
同學們:你們好!
在這次歡慶你們畢業(yè)歡送一些同學離開校園的場合,我說兩句話,作為你們大學生活的結(jié)束語。
第一句更多是說給馬上要走向工作崗位的同學的,一句大實話:社會和學校不一樣。在校園里,只要你考試成績好,人格上沒有大毛病,基本上就會獲得老師的歡心,就會獲得分數(shù)表現(xiàn)的獎勵。在這個意義上,大學基本是一個“賢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環(huán)境,更像家庭,評價體系基本由老師來定,獎勵的是你的智力。
社會則很不同。社會更多是一個利益交換的場所,是一個市場,是“平民政治”。評價的主要不是你智力優(yōu)越與否(盡管你的聰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幫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別人想要的東西。這個標準不再由老師確定,而是由眾多消費者確定。因此,盡管定價178元,不到10天,3000冊英文版《哈利波特與鳳凰令》在北京新華書店已經(jīng)脫銷,而許多學者的著作一輩子也賣不了這么多甚至只能“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也因此,才有這種“腦體倒掛”不完美。但它恰恰表明了市場的標準。
因此,我們的同學千萬不要把自己16年來習慣的校園標準原封不動地帶進社會,否則你就會發(fā)現(xiàn)“楚材晉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樣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來安慰自己,更極端地,甚至成為一個與社會、與市場格格不入的人。
盡管社會和市場的手是看不見的,但它講的卻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不講期貨,講的都是將之轉(zhuǎn)為現(xiàn)貨。你可批評它短視,但它通常還是不會,而且沒有義務(wù)等待你成長和成熟,它把每個進入社會的人都當作平等的,不考慮你剛畢業(yè),沒有經(jīng)驗,如果你失去了一次機會,你就失去了;不像在學校,會讓你補考或者到老師那里求個情,改個分數(shù)。“北大學生有潛力,有后勁”,別人這樣說行,你們自己則千萬不要說,也不要相信。這種說法不是安慰劑,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就是說你不行,至少現(xiàn)在不行。如果你有什么素質(zhì),有什么潛力,有什么后勁,你就得給我拿出來。你就得給我變成實打?qū)嵉臇|西——也許是一份合同起草,也許是一次成功訴訟。
文科學生,大學四年,往往是在同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些事件和人物交往,在同古今中外的大師“會談”。大學的文科教育,往往會令許多人從骨子里更喜歡那種激動人心的時刻,甚至使人膨脹起來。但這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而只是學院中想象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瑣細中。
因此,第二句話,要安分守己,這是對每個同學說的。
這句話對于我們這個時代也許過時了,但對你們可能不過時,因為我從來也不擔心北大畢業(yè)生會沒有理想以及理想是否遠大,而更多擔心你們能否從容坦然地面對平凡的生活,特別是當年輕的理想變得日益遙遠、模糊和暗淡起來的時候;還因為,我要說,幾乎——如果還不是全部的話——每一個雄心勃勃的人都注定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他的理想。
我當然希望而且相信,你們當中能涌現(xiàn)出杰出的政治家、企業(yè)家、法律家、學問家,但只能是少數(shù)——多了就擠不下了,多了也就不那么值錢了——邊際效用總是遞減的。無論在世俗的眼光還是在自我的評價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必定是不那么值錢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成功并不必定同幸福相聯(lián)系,所謂的不成功也未必等于不幸福。因此,在你們離開校園之際,你們不僅要樹立自己的雄心,還必須界定自己的成功。
安分守己并不是一個貶義詞,甚至不是一個中性詞,“安分”是不容易的,在這個時代,“守己”則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