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司干壞事-成長
上梁正下梁也可能歪
生意場上最危險的五個字是“大家都這么做”。
匯豐(HSBC)肯定希望在誕辰150周年迎來一個更好的開端,而不是以其首席執行官歐智華(StuartGulliver)說出匯豐的行為“令人羞愧”這種話來拉開序幕。
歐智華的懺悔尤為令人吃驚,這種可恥行為——匯豐瑞士私人銀行協助客戶逃稅丑聞——主要發生在葛霖(StephenGreen,現在為葛霖爵士)領導時期。葛霖曾被委任為英國國教的牧師,著有《金融的王道:拯救世界的哲學》。
匯豐并非唯一一家努力樹立負責任形象的公司,不過卻被部分員工的不端行為顛覆了形象。
葛蘭素史克曾在中國爆出賄賂丑聞,導致該公司向“中國患者、醫生、醫院和中國政府、全體中國人民深刻道歉”。還有多家銀行曾卷入操縱外匯及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丑聞。
為什么這么多公司花費如此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承諾要規規矩矩,結果卻在做壞事?難道這些承諾只是純粹的偽善?不是。許多領導者,可能大多數領導者作出這些承諾時都是認真的。只有少數企業才從高層起就爛到骨子里,比如伯納德·馬多夫(BernardMadoff)的公司。
為什么雇傭了許多正派人士的企業,結果卻落得聲名狼藉,關于這個問題并沒有單一答案。但是通過多年來對公司丑聞的觀察,我注意到了一些行為模式。
一個核心問題是,當我們談論企業文化時,鮮有公司——尤其是全球化公司——只存在單一的企業文化。公司內部的各個部門、子公司以及各個工種都有它們自己的小文化圈。這可能因為該公司的一部分是收購來的。匯豐表示旗下瑞士私人銀行正屬于這種情況,稱這間銀行“沒有充分融入匯豐,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標準得以繼續存在”。
即使在企業的老業務部門,一些員工與其他公司從事相同工作者的共同性,也要大于與本公司從事其他工作的同事的共同性。你可以在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和外匯操控丑聞中看到這種現象。在一段來自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和瑞銀的三個交易員之間的聊天消息中,談到要不要邀請第四個人進入他們的聊天室,其中一人說:“他會像我們保護彼此一樣保護我們嗎?比起我們各自所在的機構,我們可是更重視彼此。”
在這起丑聞中,交易員們明知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錯的。而在其他許多事例中,當事人卻說服自己這沒什么不對,就像匯豐瑞士私人銀行的員工,雖然他們給客戶拿一捆捆鈔票,幫助他們開辦離岸公司來隱藏財富。
匯豐在自辯時表示,瑞士私人銀行業已習慣性認為申報個人財富是客戶的責任,輪不到銀行來核查。言外之意就是:銀行若無法對這些客戶通融,客戶必將流失到其他銀行。
沃倫·巴菲特在2006年曾告誡經理們:“生意場上最危險的五個字是‘大家都這么做’。”這就是人們常常行賄的原因。他們會說,這個市場里人人都行賄,如果你不行賄,你就沒生意。
高層人士即便對公司內私底下存在的不當行為有所耳聞,也可能出于一些原因選擇充耳不聞。比如:此事既然已經存在了這么久,必定是合理的;或者前任經理顯然認可此事,他必定有充分的理由;又或者揭露黑幕所引發的反應會損害整個公司。
可是當腐敗行為大白天下之時,整個公司還是會受到損害,此外高層還會被指責沒能及早采取行動。
那么企業負責人該怎么做呢?開設道德熱線也許會有幫助,但只要你跟舉報人聊過天,就會知道舉報往往會毀掉一個人的生活。
人們說,一個公司的行為作風會受到高層的熏染,但許多員工很少關心高層的話,特別是當他們的收件箱或社交媒體有許多更有趣的消息時。
歐智華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有257000個人,我能知道每個人在干什么嗎?”這句話聽來可能像一個處于壓力下的男人在發牢騷,但他說得沒錯。
防范腐敗的唯一辦法就是要無時無刻地進行反腐,要深入了解業務,同時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不要損害公司名聲。這是一場商界領袖每天都要打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