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辜負的余味-人生
好東西,總該是有余味的。
古時候,人們形容好音樂,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這是至高的贊譽,雖浮夸,卻道出了音樂的魅力與魔力。相反,若是有什么音樂,聽時覺得婉轉悠揚,但聽過留不下任何余味,甚至使人厭倦,那就顯然不夠好。
品酒也是。衡量葡萄酒好壞的一項重要指標,便是余味。“余味悠長”是一款好酒的必備特點,越是頂級卓越的酒,余味便越細膩、圓潤、悠長。
關于這個“悠長”,西方人還制定了明確標準。和我們對音樂“三日不絕”這種浪漫主義的夸大不同,認真的西方人認為,一口葡萄酒飲下之后,口腔中的味道若10秒內消失,這酒就不怎么樣;若能持續20到30秒,便是一款不錯的酒;要是余味能達到45秒甚至1分鐘以上,那就厲害了,一定是瓶高品質的佳釀。
美食就更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說,好的食物,是能讓你心靈得到慰藉的食物,而非“簡單的口舌之歡”。僅僅滿足口舌之欲,是食物的最低層次。
好的食物,必有余味。吃時痛快淋漓,肚子飽了,還意猶未盡。
連制作美食的過程也是如此。現在人們用煤氣燒菜,總覺得沒有柴火鍋燒出來的香,一個原因就是煤氣關了,熱量就停了,不像柴火和煤,火熄了,柴灰和煤灰還熱著,這點慢悠悠的熱度,恰能把食物蘊藏的美味烘出來。而微波爐就更差,一旦停轉,連鍋灶的熱度都沒有,所以出來的食物就更寡淡。
別小看最后這點余溫,事物的好壞往往就在這微妙的差別上,好一點就好很多,差一點就差很遠。
相戀時,男孩在甜蜜約會后送女孩回家,戀戀不舍分開,男孩走遠了,女孩還站在原地不走,心被濃情包裹著,柔軟地蕩漾,那愛情的余味,妙不可言。
或者,就算分手,兩人也有一個恰當的收尾,沒有疲倦、沒有難堪、沒有怨恨。若干年后,再想起對方,記憶里的畫面還是美好的,心中的感受也是愉悅的,這多可貴。
少年派曾說,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地放下,遺憾的是,我們來不及好好道別。好好道別,為的就是讓感情最后留下一個好面貌,在曲終人散后,仍使人可以慢慢回味。否則,如果一段關系惡聲惡氣頭破血流地結束,之前再美,也要大打折扣了。
“人生和電影,都是以余味定輸贏。”這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說的。確實如此。一部電影,若不能給人感悟和回味,觀眾縱使從頭笑到尾或哭到尾,也只是短暫的發泄,看過也便看過了,記不住,票房再高,也不能算贏。
人生更是如此。好的人生未必多風光、多驚艷,也并非要大風大浪或者順風順水,但總是要活出點自己的意思,要把獨屬自己的光芒綻放出來,從而經得起細致長久的品味。就算不跟別人講,自己咂摸咂摸,也覺得別有一番意趣。
余味,是衡量一樣東西好壞的重要標準。無論什么,如果真的好,就該在擁有之后,在經過之后,在結束之后,還有些美好留存,令人流連不舍,久不能忘。
可惜現在這樣的好東西越來越少了。人們匆匆忙忙吃,匆匆忙忙愛,浮光掠影,急不可待,沒心思細品慢嘗,這一口還沒下肚,下一口已經迫不及待地等在唇邊,豬八戒吃人參果一樣。粗莽之下,不但沒心思創造值得品味的好東西,連身邊的好光景,也常常被辜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