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熱讀
我記得在上海的家里,在閣樓的床底下,有一個破破爛爛的皮箱,那是我小時候上學前最寶貴的財產,里面全部都是連環畫。
那個時候的連環畫和現在的漫畫書很不一樣:第一,非常小,適合小朋友看;第二,文字多,圖畫更多的是作為陪襯。
我從小是由奶奶帶大的,不符合父母必須是雙職工才能夠上幼兒園的要求,未能上幼兒園。因此,上小學之前,我最羨慕的就是那些能夠每天準時到幼兒園上課的同齡小朋友。很多時候,聽他們說著每天中午如何在集體午飯之后,一起在地上午睡的經歷,讓小小年紀的我,很早懂得了什么叫做遺憾。
不用上幼兒園,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看這些連環畫上面。以前的連環畫大部分是由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古典名著改編的,所以很小時,我就已經知道了《三國演義》。
終于有一天,我已經不記得是什么原因,讓我有機會到幼兒園待了一天。到現在我還記得,那天的我大出風頭,因為老師要求小朋友們從1數到100,結果每個人都結結巴巴,最后輪到我,我毫不費力地把100個數字背了一遍,讓老師對我這個沒有上過幼兒園的“非正規軍”刮目相看。
這樣的事情在我讀書的時候經常發生。還記得好像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老師讓大家總結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好像是關于紀念周恩來總理的。結果我的同學一個一個被叫起來,卻沒有人說得上來,班主任的臉越拉越長,她真的沒有想到,自己的學生居然被這樣的問題難倒了。最后她叫到了我,她的眼光是帶著期望的,憑著她一直以來對我的信賴,而我也真的沒有讓她失望。結果是,我獲得了一頓大大的表揚,我的同學們則不需要因為沒有回答出問題而繼續站在課桌前面。
進了小學,已經不看連環畫了,那個時候開始看很多少兒讀物,像《十萬個為什么》《格林童話選》《安徒生童話選》,還有《紅樓夢》,雖然大部分看不懂,尤其是那些詩詞。
其實上小學的時候,從看這些書所花的時間,就可以看出自己到底喜歡什么。即使有美人魚的故事,安徒生的童話對我來說,也沒有讓我有童話的感覺。他的故事我是到了大學的時候,才真正完整地看下來。我喜歡格林童話,因為我相信,公主和王子從此快樂地生活著。
進了中學,因為住校的原因,每天中午午休和晚自習的時間,我都會在圖書館或者是閱覽室度過,因為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中學的6年時間,我看完了幾乎所有的世界名著,當然,我又把《紅樓夢》看了一遍,這個時候,懂得的東西多了一點點。而在學校的閱覽室里面,我養成了看八卦雜志的習慣,那個時候的八卦雜志不多,最多是一些電影方面和類似《故事會》的東西,看那些東西一點都不累,還給了我很多和別人聊天的話題。
看八卦雜志的習慣保留到現在,除了是給自己減輕壓力的一個方式,同時也是讓自己不和這個社會脫節的一個方法。
上中學的時候,讀書沒有小學那樣輕松了,因為我的這些同學在小學里面全都和我一樣,成績從來都是名列前茅的。沒有比較,還以為自己不錯,來到這里才發現,厲害的人太多了。
我不是一個非常在乎成績的人,我的父親也不是,也許他覺得,能夠進這所中學,等于一只腳已經跨進了大學,所以從此放心起來。再說,只要說自己是那所中學的,已經讓所有的人覺得這個孩子讀書真了不起,到底在里面讀得怎么樣,也就沒有人關心了。
沒有了來自家庭的壓力,加上學校的老師喜不喜歡一個學生,也不單單看考試成績,于是中學六年,我學了很多課本以外的東西。
剛剛流行計算機,我就報名參加了興趣班,并且饒有興趣地編寫起我的健康食譜程序?,F在想起來,我真的從小就是一個特別現實的人,居然編程序也要和自己的生活編在一起。我還記得,我輸入了人一天需要攝入的熱量和其他的營養標準,然后再輸入每種食物的營養含量,我的目標是,能夠讓計算機來編制我每天的營養餐單。那段日子,我會每天趁著中午午飯的時間,到計算機室去霸占計算機。就這樣整整一個月,突然有一天,我在宿舍照鏡子,發現自己的頭頂上有一大片白頭發。還好,這片白頭發在我終止了對計算機編程的狂熱之后,不知不覺地消失了。到現在我還是保持著這樣的習慣,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就會拼命去做,但是突然有一天,我會覺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于是這件事情就會從我的生活當中消失。
對于計算機的熱衷持續了一年的時間,那個時候,我還報名參加了校外科技站的培訓班,每個星期要坐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很遠的地方去上課。雖然最終也沒有和計算機打交道,但是好歹有了一點基本功,所以后來在工作中,不管是怎樣的計算機程序或者操作,對我來說,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來學習,從來沒有感覺非常困難。
上中學的時候,我是學校的宣傳部部長,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組織每學期一次的全校文藝匯演。每一年我都是參加演出的成員之一。有一年,我們決定表演探戈舞,而那些舞衣是我單槍匹馬到文化宮,向那些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借的,不花錢。相信現在要找到免費的表演服裝,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慢慢地,我們學校的文藝匯演越辦越順手,于是我們決定到其他的和我們同級別的中學去搞串聯,然后搞一場中學生聯合匯演。那個時候通訊非常不方便,我們就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到其他學校去找學生會的干部商量。就這樣一所學校一所學校走下來,也就是一個月的工夫,我們的聯合匯演搞成了,而且我還結識了很多其他學校的同齡人。
因為喜歡寫東西,上中學的時候參加了學校的文學社。不過說來慚愧,雖然自認為寫的東西算是不錯,但是和文學社里面的才子才女一比較,很快我就不寫東西了,承擔起編輯的角色。那個時候沒有現在這樣方便,我們的社刊是我們用鋼板和鋼筆一個字一個字抄寫下來,然后用油墨印刷出來的。到現在,我還能夠清晰地回想起那股油墨的香氣。
雖然在文學社里面,我發現自己的文學創作天才有限,但是很快我發現了一個我比較擅長的地方,那就是寫報道。初三的時候,上海的《青年報》決定組織中學生記者團,我報了名。讀書的時候,我是一個膽子比較大,或者說特別自信的一個人,什么樣的事情我都會去嘗試。如果有一件沒有成功,我就會馬上去嘗試另外一件。那個時候,選擇太多了,所以從來沒有時間來埋怨自己,埋怨別人。結果我被錄用了,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來自名牌中學,而那個時候,去報名的人并不是太多。
當記者是我從小的理想,沒有想到,到了中學實現了,雖然只是一個學生記者。那個時候,學生記者也非常忙,每個星期除了報道發生在身邊、自己學校的事情,還要到不同的學校去采訪,然后每個周末,到青年報社的那棟老式洋房里面,聽那些正式的記者和編輯給我們傳授經驗。寒暑假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到報社去,看他們選稿子、改稿子,還有排版。
很多年以后,我打開別人幫我收藏了很久很久的一張《青年報》,那是我們第一批學生記者的一張大合影。不是站著的那種傳統的合影,而是大家一邊走一邊聊天,被攝影師抓拍的那種??纯蠢锩娴娜?,大部分我已經不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是里面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樣,離開校園之后,進入了新聞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