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饅頭的誕生
名人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故事正文
據說1700多年以前,諸葛亮為了擴充蜀國的勢力,親自率領大軍南征。
獲得了七擒孟獲的勝利,爾后班師回朝。
這一天,當大軍行至瀘水時,只見江中浪濤洶涌,水流急湍,不能渡江。
眼看大軍被阻隔江岸,諸葛亮十分焦慮。
這時,降將孟獲求見,孟獲對孔明說,瀘水中有一猖神,經常興妖作怪,弄得舟翻人亡。
所以,來往行人必須給猖神祭祀,如能在江中扔下49顆人頭以及一頭黑牛一頭白羊,瀘水就會立時風平浪靜,讓行人渡行。
諸葛亮聽后,沉吟了半晌。
對孟獲說:“如今蜀國四方安定,如何無故殺人祭神,你看這樣如何?”
原來諸葛亮想了個補救辦法,他讓廚師用白面摻水塑成人頭的模樣,里邊包上牛羊肉,用以替代真人頭,起名叫“蠻頭”。
當天夜里,孔明披上八卦袍,在瀘水岸邊點設明燈數盞,把白羊黑羊及49個蠻頭供在備案上。
午夜三更,命人把祭物扔進了江中。
次日天明,只見云開霧散,江水平和,蜀軍安然流過瀘水。
從此,蠻頭被人傳為美談,并被人們視為高貴的食品。
后來逐漸演變成了“饅頭”。
小故事大道理
什么時候都不能失了仁德之心
課外小知識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
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跡亦有所出入。
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
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過夸張和劇情創造;
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
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將劇情移花接木。
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更是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
但這些最終也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