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譜刻出的“天才路”-情感
從記事起,沉默的父親長時間地俯身于燈下的背景就深深地烙在他的腦海里——父親是在一盞微弱的燈光下,繪制和刻寫五線譜,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仿佛永遠沒有停歇下來的一天。
那時樂譜在全國非常少,國外的樂譜更是沒有,而父親則是幫一家叫《音樂創作》的雜志長年抄譜和刻印樂譜,以換取微薄的報酬,這也成了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
他清楚地記得,每天凌晨4點,父親就會悄悄地起床,開始伏案抄譜子,然后再弄到鋼板上刻出來,一直抄刻到吃早飯。上午父親要去外面打臨時工,中午回家匆匆扒幾口飯后,接著早上的繼續抄刻,下午再出去打工,晚上下班吃過飯后還要繼續抄刻,一直持續到深夜,只要不生病,就從未間歇。
父親堪稱是一個一流的繪譜專家、刻板匠人,他抄刻出來的每個音符都是一模一樣的,完全的標準化,美觀規范,絲毫不亞于今天電腦排版出來的音符。
后來,除了幫雜志社抄刻樂譜外,父親還經常朝全國各地音樂學院里的音樂家和作曲家索要手稿,給他們一個個地寫信,然后免費幫他們將要過來的手稿抄刻好,再油印出來,裝訂成冊,之后再寄還給他們,人數多達五六百,每次連郵票錢父親都自己掏,那時,年少的他不懂,覺得父親真是自討苦吃,很傻,干嗎要免費幫人抄譜子,圖什么?父親呢,也不朝他解釋,依舊沉默地抄刻著。
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終于明白,在他考音樂學院的前幾年里,父親帶著他分別去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遍訪名家,拜師學藝。出乎他意料的是,雖然之前從未謀面,但所有的音樂學院里的教授、老師、音樂家、作曲家們都清晰地記得父親,對父親感激得很,都會熱情地接待他們,而且免費指導他學琴,中央音樂學院甚至讓出一個琴房,讓他白天在這里練琴,晚上和父親睡在琴房里。要知道,在當時,普通人別說接受名家們的指導,就是想見一下他們這些人的面都難呀,但是因為父親,他輕易地做到了,也正是因為得到這些名家和高人們的親授和悉心指點,才使他在琴技上得到突飛猛進的進步,不久便順利考入了音樂學院。在音樂學院里,因為念著他父親的好,很多名家和老師們都給予了他特別的照顧和指導,這無疑為他的騰飛籌備了足夠的力量!
不錯,他就是呂思清,一位被國際權威音樂雜志譽為“難得一見的天才”的杰出的中國小提琴家,也是第一位獲得國際小提琴藝術最高獎——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的東方人。
可是,父親沒有等到呂思清獲此殊榮的那一天,由于常年的伏案抄刻,缺少鍛煉,父親一直疾病纏身,沒能高壽,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直到去世前,父親也沒有說出一句總結自己一生的話,更沒有對他提出任何期望。
父親將一頭黑發刻成一頭白發,成就了兒子呂思清的“天才之路”!父親能做的也許就是在沉默中,進行這種重復和乏味的抄刻工作,但是曠日持久的堅持最終換來了兒子的成功。
這種父愛,原來叫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