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一種與歲月對抗的力量-成長
“專注力”是一種很簡單的實踐——留意新事物,積極尋找差異。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在1979年主持進行了一個關于“專注力”的實驗。
在一個匹茲堡的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學生精心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這個地方被布置得與20年前一模一樣。他們邀請了16位老人,年齡都在七八十歲,8人一組,讓他們在這里生活一個星期。
這一個星期里,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里,他們聽20世紀50年代的音樂,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志。唯一的區別是,實驗組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循現在時——他們必須努力讓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組用的是過去時——用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1959年發生的事情。
實驗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他們剛出現在朗格的辦公室時,大都是家人陪著來的,老態龍鐘,步履蹣跚。一個星期后,他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血壓降低了,平均體重增加了3磅,步態、體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不過,相比之下,實驗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進步更加驚人,他們的關節更加柔韌,手腳更加敏捷,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更高,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
關于這個實驗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難以解釋,那一個星期里,這些老人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于是身體做出了相應的配合。
“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朗格教授說,“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
關于衰老的很多思維定勢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記憶一定會衰退嗎?腦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腦活躍程度與20多歲的年輕人并沒有區別。那么,到底是什么抑制了他們真實的潛能?
根據朗格教授的分析,這是因為我們身處一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我們固執而輕率地認定衰老和能力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系。某天早上我們醒來,驚恐地發現自己已步入老年,這種思維定勢往往極具殺傷力。
事實上,很多心理實驗都證實,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環境暗示很有關系。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結婚,往往長壽;相反,與一個比自己年老的人結婚,往往短壽。
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專注力的人,年齡從來不是問題。無論你20歲,30歲,或者60歲,你都是在體驗當下,你在自己的時間里加入生命的體驗。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