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永遠不會只打一份工-人生
幾年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Alboher曾經提出過一個“slash”(斜杠)的概念,大部分現代人已經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因為單一的身份,已經不足以定義“我”。斜杠探索自我的外延,正在成為這屆年輕人對抗生活PUA的最佳回應。早在2023年發布的一份《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中就指出,我國年輕群體中“斜杠”青年已經超過了8000萬。
在互聯網大廠,也有許多年輕的程序員,白天他們為生活打工,晚上他們只為自己打工。不滿足生命只用來敲代碼,他們不安于現狀,跳出格子間,悄然開啟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這些“斜杠青年”在人前,可能是無窮無盡地改bug、千篇一律的T恤格子衫和朝九晚九為脫發煩惱的程序員,但在大多數人看不到的后臺,他們可能是舞蹈老師、健身達人和攝影師。
比如燃燃,上班時的他伏案寫代碼,下班后的他是在你身邊旋轉跳躍的“舞者”。
六年前,大學畢業的燃燃第一次面試時,就頂著頭上挑染的一撮紅毛,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染“最不正經”的頭,干最正經的事,最終面試成功、實習轉正。
燃燃除了是一個資深碼農,還是一個資深的爵士外加hip-pop票友。在螞蟻園區,很多人都親眼見過燃燃在健身房里扒潮流新舞,一舉一動之間,既有爵士舞的柔美,也有節奏的力量感,以一己之力拉高了健身房的跳舞水平。
這不是他第一次跨界了。10年前,燃燃高考失利,慌亂中進了上海一所大學讀心理學。他入學后發現,專業冷門,就業困難。
燃燃突發奇想,覺得當舞蹈老師也大有前途,于是用買電腦的5000元,先斬后奏報了上海最好的舞蹈課。學了幾個月,他發現自己可能并沒有舞蹈天賦,“有些努力果然是徒勞無功的”,接著轉身投入了編程的懷抱。
哪怕進入了螞蟻集團,他也努力追逐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現在人們看到的支付寶頁面的動畫界面,就是他堅持出來的作品,即便一開始并沒有被領導賞識,他依然覺得:“這東西這么好看,沒人喜歡嗎?”
后來,“顏值即正義”成了部門共識,業務對動畫的精致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很高興:一點改變,也證明著自己的價值。
大學畢業這六年,他一邊寫代碼,一邊跳舞,舞蹈成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個斜杠身份,也讓他的編程頁面更加絲滑。在每次仔細檢查動畫是否銜接流暢時,他覺得就像訓練舞蹈一樣,越絲滑越好。跳舞并沒有成為燃燃人生中過去的某個站點,反而填補了他工作和生活之外的縫隙。
這年頭,誰要是沒個馬甲,還好意思出來上網沖浪嗎?
比如另一個程序員/退役軍官/二次元愛好者/剪輯大神/健身達人吾琨就很難說清,他到底從事過多少種工作,混過多少個圈,有過多少個馬甲。當過兵、考過研、教過書,最后選擇去當一個“表面本分”的程序員。
人生對于吾琨而言,就是一個在不斷打副本的過程。他途經的每一段路,探索的每一個圈層,都是他打怪升級留下的存檔。
千萬不要去猜你同事在另一個圈層的馬甲身份,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你在另一個小眾興趣圈里打call的師傅,會不會就坐你隔壁。
誰說工作生活只能二選一?這屆年輕人告訴你,敲下代碼和拿起相機,共同撐起了靈魂的多維空間。不管從哪里開始,起點是什么,這屆年輕人努力打工,也不會放棄開拓自己的斜杠事業,斜杠是他們擴展自我后所擁有的平凡而又熱烈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