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要走自己的路-人物
歌唱家譚晶成功了,她很感謝媽媽,因為媽媽曾在縣劇團,是專門唱山西民歌的,還到過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因為沒有遇上好時期,決心要把譚晶培養出來,于是從小就教譚晶唱歌。
此后又鼓勵譚晶考中央音樂學院,譚晶考取了民族唱法專業,很巧的是曾為譚晶媽媽恩師的朱以為教授也成為了譚晶的音樂老師。可是在人才濟濟的中國音樂最高學府,譚晶的聲音條件并不出色。另外,譚晶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一唱民歌就會忍不住眨眼睛,而且怎么改也改不了,這樣可就沒機會上臺了。同學都把她這毛病當成笑話,這大大地打擊了譚晶的自信心。
那時,流行歌曲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起來,譚晶也喜歡上了流行歌曲,于是也會有意無意地多唱些流行歌曲,媽媽知道后,非常反對,父母喜歡“正統”的歌唱路線,認為民歌才是咱們中國人的。這讓譚晶有些糾結,她從小到大一直都是比較聽話的,媽媽把所有的夢想都放在了她的身上,媽媽是她的引路人,譚晶確實從媽媽那里得到了很多,比如她當時唱《走西口》時,媽媽說有些發音可以再土一點。
該怎么辦呢?在一次偶然的演出中,譚晶選唱了一首通俗歌曲,竟然克服了自己最大的毛病——眨眼。這讓她高興得跳了起來,這個始終未能解決的毛病卻“不治而愈”,她認為這是“老天爺”給自己指了一條路,譚晶開始大膽嘗試通俗唱法。此后她偷偷地參加了一些通俗歌曲的演唱大賽,由于她原來是唱民歌的,有很好的功底,這使得她脫穎而出。當她把這一喜訊告訴媽媽時,媽媽心想:“既然聽眾喜歡聽流行歌曲,評委又認可譚晶,就讓她去闖吧!”就這樣,譚晶開始向通俗唱法進軍。
她開始向鄧麗君、王菲等流行歌手學習,立足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上,把民族歌曲和流行的元素結合起來,讓民歌時尚化,使得她演唱得自然、細膩、清麗。2000年譚晶參加第九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她選了一首難度極高的《大地》,她選用通俗唱法來演繹蒙古族民族歌曲,高亢豪放中盡顯清新水潤,一舉奪得專業組通俗唱法金獎。
這讓她更加明白了要走一條自己的路。她此后把民歌與流行音樂完美地結合,在電視劇《大雪無痕》片尾曲中,兩種唱法轉換很自如,人們驚嘆怎么有人能把歌唱到如此境界,細膩到每一個字都能唱出你想要的感覺。之后她為了更好地把兩者結合,于2006年就讀解放軍藝術學院通俗唱法專業研究生班,成了中國第一個通俗唱法碩士學位獲得者。
隨著演出的增多,怎樣把民歌國際化,怎樣向各個國家介紹我們的文化,讓世界感受到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成了她的新目標。她突然又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把美聲融入民歌中。就這樣,通過不斷請教和摸索,她發現《愛讓我站在這里》這首歌氣勢很大,不用美聲就唱不上去,通過用美聲處理,就讓大家覺得優美又感人。一般的民族唱法歌唱家,演唱中假聲比例較大,尤其到了高音處,有些尖銳刺耳,或高而無力。譚晶吸取美聲和通俗唱法的優點,既能保持音色優美,又能保證情感熨帖,具有非常好的現場感染力和震撼力。2006年9月12日,譚晶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成功舉辦了“和諧之聲——譚晶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取得成功。蔡國慶評價說:“譚晶譚晶,彈指一揮間把世界都驚到了!”
2011年,譚晶榮獲“中華文化人物”獎,她在唱法上大膽探索,兼容并蓄,融美聲、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在歌壇獨樹一幟,是被外媒贊為“東方布萊曼”的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