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之前先集權-成長視窗
儒家思想與現代人本管理。
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現已成為現代管理者的共識。很多人認為人本管理來自于西方,其實,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提出:“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意思是,圣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善良的人,要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也要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天下人就都善良了。誠信的人,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也以誠信對待他,這樣天下人就都誠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斂謹慎,讓天下人的心靈都變得混沌、純樸,百姓都專注于自己的視聽,圣人讓他們都變得像孩童一樣。這就是中國傳統的人本管理。
但光是做到以人為本就能管好企業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一個組織中,一味的體現人本思想而沒有嚴格的制度規范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如果沒有硬的制度,企業就沒有基本的行為規范,也沒有一個基本秩序的約束,在一個沒有制度的組織中談人本思想只能導致無序的自由主義。中國的人本思想大都是集權化以后的以人為本,也就是一個組織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架構和一套完整的制度,只有在制度約束下才能談人本思想。
西方也是如此,美國GE的韋爾奇上任之初,為了徹底根除企業的官僚體制和松散狀態,大刀闊斧地進行“硬件革命”,對25000名管理人員,繁冗的12層管理層次,117個部門,15萬員工進行了毫不留情的壓縮。在這個時期,沒有集權化的管理,一味靠人本思想,顯然行不通。但集權也應貫徹以人為本的集權化原則,權力集中但不弱化組織和組織中的人,反而是把激勵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作為改革的著眼點。
對中國企業來說,既要明確和規范員工的權利和義務范圍,也應當給員工留有自我糾正、自我發揮和思考的余地;使其能夠及時自動地改正錯誤,從內心自覺地遵守和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