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不下《紅樓夢》是誰之過-社會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3月4日下午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中國大學生讀不下《紅樓夢》是恥辱。同時提議給作家免稅,降低書價。
2023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網上發起一項“死活讀不下去的前10名圖書”的調查,結果《紅樓夢》高居榜首,成為“最難讀”之書。其他古代三大名著悉數上榜。而更早,一項針對大學生閱讀的調查顯示,人文類書籍并不是大學生的熱門選擇,選擇看《紅樓夢》《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名著以及《美的歷程》等人文書籍的同學僅占總量的10%左右,快餐文化似乎更受大學生歡迎。
大學生讀不下《紅樓夢》,確實可以說是恥辱,更進一步說,這是我國功利教育之恥。我不認為手機和電腦的普及,是造成學生“快餐化”、“碎片化”閱讀,遠離名著、紙質書籍的主因——手機和電腦的普及,在國外也存在,但國外學生和成人卻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國外,到圖書館看書、在地鐵和火車上看書,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而對功利化的讀書,即讓大家對實現功利價值的讀書,不感興趣。
對我國學生來說,讀書的最大價值就是升學,凡是對升學有用的書,學生不愿意讀也得讀(家長和老師會逼迫),而凡是在升學中派不上多大用場的書,學生就是想讀,老師和家長也要限制學生讀,擔心浪費時間,影響升學。另外,就是與升學相關的書,學生讀起來也是為應試,包括提煉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組詞造句等等,這種讀書,完全把一篇美文弄得支離破碎。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讀書的樂趣。一旦離開升學的環境,很多人都不想再讀書。
我國一直在談學生書包沉重的問題。其實,國外學生的書包也不見得輕,但國外學生書包里放的書,和我國學生大不相同,我國學生裝的都是教材和教輔讀物,而國外學生裝的多是自己感興趣的“閑書”,在長期的閱讀中,培養起閱讀的習慣,這種習慣對其終身都有很大的影響。
我國大學生擺脫了升學的壓力,他們在大學中,本可讀自己喜歡的書,可由于閱讀興趣的喪失,很多學生寧愿選擇睡覺、打游戲,也不愿意去圖書館讀書。總體而言,我國大學生的閱讀,依舊呈現功利化的傾向——有考研、出國、考公務員、考證打算的學生,在大學里主要讀的就是這方面的書;就算在為畢業、獲得學位必須修讀的課程中,學生也重視能派上就業用場的“工具課程”(英語、計算機、專業課程等)的學習,而對一些基礎課程,比如大學語文、大學物理、高等數學,很多學生認為“無用”,甚至要求學校取消這些課程。可想而知,《紅樓夢》這樣的文學名著,在他們心中會是怎樣的地位了。讀了能派就業的用場嗎?派不了用場,為何要讀?
讀書當然有功利價值,但是,如果太過強調功利教育,而忽視非功利價值——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那么人的精神世界將變得貧瘠。我國應該反思功利教育對學生造成的終身影響,讓教育關注每個學生個體,促進每個個體的完善,而不是只是實現升學、就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