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粥是熬出來的-精英譚
“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說這話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
饒宗頤,生于1917年,如今已有92歲高齡。他的一生,著述3000萬言,治學領域,遍及敦煌學、甲骨學、考古學、史學等10大門類諸多學科,其中,僅《20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即浩浩12卷,洋洋1000多萬字,另有專著60多種,各種論文400余篇;除此之外,他還通曉英、法、日、德等6國語言文字,是我國當今揚名四海的一代國學大師。
如此輝煌的成就,饒先生究竟是怎樣完成的?你也許還不相信,他靠的竟是他一生超人的“耐心”。
曾有記者問饒先生,從他5歲開始接觸學問,到如今這80多年里,這個漫長的過程他是否會覺得枯燥?饒先生回答說:“我研究很多很多問題……為了尋找一件事的根源,我一定要找到原來說的那句話,這其中的過程,要很有耐心,有些問題,我慢慢研究了十幾年。”記者接著問:好些人說您是奇才,寫的東西多,出手快,您對此怎樣看待?饒先生回答說:“其實我寫文章也很辛苦的,靠忍耐、靠長期的積累。我有一個特點,就是寫出來的東西不愿意馬上發表,先壓一壓。我有許多文章是幾年前寫的,有的甚至有十幾年、二十幾年,都不發表。舉例說,前幾年發表的《郭子奇年譜》,那是我20歲時寫的,50年以后才拿出來發表。”
2007年,饒先生90歲高齡,在接受央視節目主持人采訪時,他還談到過這樣一個細節:老先生有一年在法國考察,他聽說法國南部有個原始山洞,這個山洞的巖壁上畫有2萬年前的巖畫,而且這些巖畫中還有一匹中國的蒙古馬,為了證明遠東近東的人類在2萬年前已有溝通接觸,老先生決定親自去巖洞看個究竟。可是,因為有關部門擔心人們的呼吸破壞了洞內的景觀,所以這個巖洞對外一周只開放一次,而且一次只開放一個小時。老先生為了一睹這匹蒙古馬,硬是等了一年。可見他對學問的追求,“耐心”到了何等地步。
在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不少人甚至一些從事學問者的心似乎不自覺地也跟著浮躁起來。其實,正如饒先生所說:“學問其實是積微之功,在于點滴之積累。”慌什么呢?如果我們真想成就一些事情,那就得沉下心來,像饒先生一樣,耐心為之,否則,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終將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盡管我們不可能都成為饒宗頤,但饒先生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至少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好粥還靠慢火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