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里的神秘部落-新知探索
前幾年,中國探險家余純順在考察塔克拉瑪干沙漠時不幸遇難。這是繼著名科學家彭加木神秘失蹤后,葬身于“死海”中的又一勇士。從此,這片令人“談虎色變”的不毛之地,越發顯得恐怖異常。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這個被稱做“進去出不來”的大漠深處,一批維吾爾族人卻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且活得生機勃勃。這個“死海”中的“神秘部落”,至今還很少為世人所知。前不久,筆者隨一支考察隊冒險闖入這里訪問,所見所聞讓人驚嘆不已——
路不拾遺的民風
7月的風炙熱而焦灼,熱風卷起的土浪裹著沙漠車,像一團灰色的云在空曠的荒漠上飄動。放眼望去,四周全是連綿不絕的沙包和枯萎的紅柳叢。
忽然,狂風驟起,整個沙漠頓時翻騰起來,黃沙怒卷,天昏地暗。刺耳的“嗚——嗚”聲似有無數鬼魅哭號,令人心驚膽寒。越往沙漠深處走,越讓人惶恐不安。
“快看,前面有人家了!”司機猛地驚呼起來。順著他的手指望去,前方一片胡楊林旁,果然有幾棟土坯房。出人意料的是,這里并不像傳說中的那樣處于原始狀態,孩子和大人盡管穿的衣服很土、很舊,卻很整齊,精神狀態也挺好。看到“天外來客”,他們先是異常驚訝,接著又十二分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家里做客。
通過交談得知,這里民風淳樸,路不拾遺,戶不鎖門。在這里,行人趕路走熱了,脫去外衣放在路邊上,用石塊壓住,返回時衣服仍不會丟。
這里的維吾爾族同胞,很注重禮節、禮貌和尊重長輩,大家在路上見了面,都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向前傾約30度,并連聲說“撒拉買里孔木”(意思是“祝你平安”)!
年輕人無論在什么場合,都要讓老年人坐上席;如果同路的有老年人,小伙子們就會規規矩矩地讓他們走在前面;就餐時,先把飯送到老年人面前;啟程時,要把老人扶上馬……
盡管曾經轟動世界的尼雅古城遺址就在附近,中外探險家曾在這里挖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斧、漢簡以及唐宋時代的銅錢、毛織物和絲織品等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但這里的維吾爾族人卻從不動它們。因為在村民們看來,這是屬于祖先的東西,無論值多少錢,自己都不能拿任何一件占為己有。雖然這里地處大漠一隅,卻堪稱“君子國”,其文明程度令人驚訝。
解開生存之謎
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處塔里木盆地中央,因氣溫較高,年降水量極小,水在這里顯得寶貴異常。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勇士因干渴倒斃在茫茫沙海中。那么,這個沙漠中的“神秘部落”是怎樣解決水和口糧問題的?到此地考察后才解開了這個“難解之謎”。原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有兩條比較大的河流,一條是和田河,另一條是克里雅河。而深處沙漠腹地200多公里的達里雅布依鄉,就位于克里雅河兩岸。這條緩緩流淌的河流,不僅為當地人提供了水源,還頑強地孕育出一條寬數百米乃至幾公里的生命帶。這里長滿了密密匝匝的紅柳、蘆葦叢和胡楊林。在這些植物帶中,時常還可以看到野兔、野豬和狐貍等動物。
這個鄉東西只有幾公里寬,南北卻長達300多公里。在這條狹長的河谷中,全鄉160多戶1000多人全是牧民。他們靠河邊生長的胡楊和紅柳等植物飼養牲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由于交通不便,長期與世隔絕,這里的維吾爾族牧民很少走出大漠,人們至今仍保持著古樸的生活習慣。他們不吸煙,不喝酒,飲食主要是羊肉和一種叫“庫麥西”的面餅。
糧食是政府專門從國庫中撥出,又專門在鄉上設立了糧站,運費由國家承擔。至于蔬菜,這是個令人頭疼而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這“平沙萬里無人煙”的荒漠里,路遠難行,菜也不好保存,只好不去吃它。
醫療在偏僻地區是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但在這里卻根本算不上“問題”。一則,當地牧民的體質比較好,很少生病。二則“狹長的植物帶”本身就是個天然中藥庫。氣味難聞的苦豆子是治痢疾的良藥,治愈率高達95%;駱駝刺分泌的一種糖,可治腹痛腹瀉和牙痛;沙棗樹皮可治外傷和燒傷;紅柳皮可治皮膚病;開著小紅花的卡恰古麗草能消炎解毒;青蒿對止血又有奇效……尤其是胡楊林中的甘草,盤根錯節,細的就有胳膊粗,粗的直徑有臉盆那么大,一株甘草就有100多公斤,得兩個人抬著往車上裝,這些寶貝足可以把我們驚個目瞪口呆。所以,無論誰有個三災六病的,轉一圈立馬兒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藥,根本不用花錢找醫生。
有趣的生活“怪事”
隨著一陣清脆悅耳的維吾爾情歌飄動,幾位紅衣綠裝的洗衣姑娘吸引住了我們的視線,尤其是她們曬衣服的方式,更讓人驚奇不已。一般人洗衣服都晾在繩子上,而她們卻在沙丘上用手刨幾個坑,然后把洗凈的衣服放進去,再用沙子把衣服埋住。
看到筆者一臉不解的神色,姑娘們“咯咯”地笑了起來,并朗聲說出一串維語。向導翻譯說,這樣曬衣服干得快!“那不又把衣服搞臟了嗎?”“不會的,這沙子非常干凈。”剛說完,幾位美麗的姑娘又笑了起來。
不大工夫,姑娘們埋在沙子里的衣服已經干了。她們從沙坑里一件件取出來,輕輕一抖,沾掛在上面的沙粒全不見了,衣服干干凈凈。一位叫巴哈古麗的女孩說,這樣“曬”衣服不僅干得快,而且自然“消毒”!
在達里雅布依鄉牧民家做客時,筆者還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怪事”,家家戶戶都有很多被褥。有的全家五六口人就十幾床,這的確很讓人費解。
經詢問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地人住得都非常分散,因為路程遠,愛串門的“鄰居”一般很少有能當晚返回的,主人只好多做些被褥專供他們留宿用。另外,達里雅布依鄉的牧民都很好客,對于過往的同胞,不論認識與否,他們都會盡心相待。先端上熱茶,再按客人的人數烤“庫麥西”。
遇上尊貴的客人,他們還要宰羊。其烹調方法更讓人叫絕:先燃起一大堆胡楊柴,然后在炭火中掏個大洞,把一整只肥羊塞進去烤熟。顏色焦黃,味道十分鮮美。在當地人看來,烤羊肉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
達里雅布依鄉是南疆有名的“長壽之鄉”,100多歲的老人在這里并不罕見。一位醫學專家說,這除與他們的食物簡單、大量飲茶和從事的勞動不很繁重有關外,主要是老人們熱愛生活,在任何惡劣環境下都能做到隨遇而安,時刻保持愉快的心境。
近年來,這個大漠中心的“神秘部落”,也日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有人建議當地政府采取措施,保護好達里雅布依鄉的文化和自然景觀,并開辟成高檔次旅游區。據說這個建議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也許用不了多久,憑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這里就會成為世界旅游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