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室逃走的天才-成長視窗
在課堂上,他可以把冰冷的科學變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用科學寫文學,從文學探索科學,牛頓、法拉第、金庸、《福爾摩斯》《西游記》在他的課堂里,都可以相遇,碰撞出火花。有人形容張文亮是最會說故事的科學家,他寫書超過二十本,主題從科普到文史、傳記、工程、漫畫,幾乎無所不包。
我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母親在銀行工作,父親在糖廠工作,弟妹的成績都很好,但我的成績起伏很大。雖然我很喜歡念書,但考試往往無法呈現我努力的成果。
從小我就是一個“問題學生”。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曾經跑到教室里,把全班的考卷給燒了,因為我討厭這種教育方式。還有一次,老師在監考的時候,我把鋼筆打開,從他后面把鋼筆水甩過去,他的衣服被噴臟了!我覺得這是上學真正有趣的地方,當然,我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我爸也會打我,小學五年級時,我曾被打得手心流血,現在手上還有疤,臉上也被踢過。
到了中學,我被老師“修理”得更厲害,后來還被開除過,因為我在教室里喜歡問一些奇怪的問題。我問老師:“波義耳是誰?”又很想知道,安培和焦耳是誰,因為我相信他們一定是活生生的人,一定有某些因素讓他們寫下這些公式。但老師不讓我再問這些問題了,因為聯考不會考,但我還是一直追問,就一直被處罰。有一次我反射性地揮手擋了老師指點我的手,就被當成毆打老師,后來被學校開除了。
一個被教育界放棄的孩子
我在教室里沒有辦法獲得滿足,我比較喜歡教室外面:鳥在叫,樹葉那么綠,天那么藍,這讓我很容易分心。下課后我很喜歡到野外去,我的自我學習都來自野外。因為在野外,我看到不懂的事物或者我沒辦法再深入看第二次的,就回來看書找答案。譬如“云為什么會是這個形狀”、“為什么草的旁邊會有這種花朵”、“葉子跟花朵的顏色為什么會差這么多”……我會去圖書館翻書找答案。
我不愛讀教科書,因為教科書通常是不太會教書的老師編的。教科書不能取代我去接觸大自然。我覺得我們的教科書往往是在攔阻我們接觸大自然。我認為好的教科書應該有非常好的文學作品,非常好的音樂。教科書應該是帶著色彩的。
回顧我的學習歷程,我小學是一天到晚被學校責打的,中學是被學校開除過的,高中是上夜校的,大學是重考才勉強考上的。但是,后來我為什么會變成臺大的教授?
這是因為我在教育體系里和考試的方式下,找不到對知識的喜愛,到了大學以后,再也沒有人給我壓力了,從此我海闊天空,自由自在,不需要再去跟別人競爭了。
那時候我才知道,用考試的方式去分辨學生的程度是低層次的,高層次的教育是,只要問幾個問題就知道學生的程度。所以我們的中小學是在培養低層次的學生,不是在培養高層次的學生,因為我們的整個教育是用低層次的方法評斷學生。
我在大學的時候,也是個異類,但當時我遇到一個老師,他只收異類。這個老師是“國科會”科教組的組長毛松霖,他只收了幾個學生。我們向他問政治、性行為、信仰、經濟、藝術等各種問題。我們談論問題的地方就是在冰果室或者校園的草地上。這個老師帶了我們四年,每個星期跟我們談一次。我覺得“冰果室里或草地上的這一堂課”,是我一生里受教育最精彩的地方。
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沒有希望的。我第一次跟毛老師談話之后,他給我一個功課,要我下次講給他聽。我講給他聽之后,他就跟我說:“你是一個天才。”我說:“我聯考都考不上,怎么會是一個天才?”
他說:“天才有四種,第一種天才很會記憶,考試可以考得很好。(http:///)第二種天才很會分析,考試也可以考得很好。第三種天才很會整合,他就‘完蛋’了。第四種天才有藝術跳躍的思維,是直覺類型的天才,他也會‘完蛋’。”他所謂的完蛋,就是指會被聯考放棄的學生。在聯考教育體制下,后面這兩種天才容易“完蛋”,所以,必須想辦法讓后兩種天才不要被教育體制埋沒。
我聽完他的話,當下很感動,因為從來沒有人說我是天才,大家都說我是“問題學生”。后來,我自己體會,我應該是屬于第三種類型的天才。
我是異類的天才
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異類的天才之后,就開始去做整合的工作。我曾經問過毛老師要怎么整合,他說要整合對人類文化有影響的科目。我問他是哪些科目,他說:“只有三科。第一科,歷史。第二科,經濟。第三科,音樂與美術。這三門課里選一門,就可以影響人類的文化。”
因為我不太懂經濟,也不懂音樂,所以我選歷史。一個人如果懂歷史,他可以懂大學里所有的學科。我就開始讀所有的歷史,像是講醫學的歷史、美術的歷史……只要有“歷史”這兩個字我統統挑出來讀,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使命。
在大學的那段時間,我就是用60%的時間去讀我科系的東西,用40%的時間讀課外的書,然后整合在一起。
大學時我學的是環境污染,那是因為我的考試分數很低,所以進到這個系。當我在讀環境污染的時候,其實臺灣沒什么環境污染,等到我大學畢業的時候,臺灣的環境污染變得很嚴重,我剛好“躬逢其盛”,接觸了很多環境污染的議題,也排解了很多糾紛。
在排解糾紛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的知識不夠,解決問題不是有熱情就可以了,所以我再去念環境污染的博士學位。
拿到博士學位之后,我就來臺大教書。我在大學教書這么多年發現,只要學生服你,他就會有學習動力,他就會學得好。因為在教學里面,最重要的是師生關系。這種關系超過知識的傳授、品德的傳授。University(大學),原意應該是指“師生聯盟”,因為我們一生里面遇到最好的教育,都是因為跟某個老師發生一種非常好的“師生聯盟”的關系。一個老師之所以有魅力,是因為他的魅力來自他的使命感,來自他和學生建立的聯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