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學生來說,迷茫是一件幸福的事-成長視窗
問:當雜志的副主編,這份工作給你帶來壓力了嗎?
答:有壓力,但是這和工作沒什么關系,主要是源于媒體的大環境、文化的大環境,所以會產生一種無力感,不知道能做什么,做什么是有效的,做什么是有意義的。不是具體地想逃離某一項工作或某一類工作,更多的是一種無力感,不知道能逃到哪去,最后你發現你可能也逃不到哪去。這和小說里的氛圍也是契合的。
問:你最近在各大高校巡回演講,對于大學生的迷茫,你是怎樣回答的?
答:迷茫對我來說是一件挺好的、挺幸福的事。如果一段時間我過得特別理直氣壯和興高采烈的話,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如果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迷茫或手足無措的狀態,我覺得反而是不正確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迷茫可能是一種很陌生、很恐懼的經驗。而且現在有一個社會問題,青春期被延長了,但是要求你獨立的時間又變短了,所以要求你在很短的時間內去過渡。這可能跟社會大環境也有關系。年輕人需要有一個三到五年的時間處于一個嘗試各種錯誤、不知道要干什么的階段,這是很正常的。但是現在社會留給年輕人的時間太短了。大一就開始討論買不起房子、找什么工作,這太可怕了。
問:你會用成功者的例子鼓勵年輕人嗎?
答:我覺得沒有真正意義上成功的人。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成功的人,或者說自己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這是很可笑的。我可以說我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滿意的,但我不覺得我的人生是成功的。只可能是做了件成功的事,開了個成功的店,寫了個成功的小說。所以我并不想用所謂的成功人的經驗去告訴大家該怎么做。我想告訴他們,除了成功還有很多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經過了一些挫折和尋找,然后達到了自己滿意的生活狀態,這就很難得了。
問:《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在創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這部書由9個短篇故事組成,9個故事獨立成篇而又環環相扣,是相互聯系的,前一個故事的配角是后一個故事的主角,最后一個故事也給第一個故事寫了結局。采取這種結構,是因為這跟我們現實的生活還是挺像的。我覺得當下的都市生活是支離破碎的,生活經驗也是支離破碎的,你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你的命運就被另外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了。
問:你以前主要寫雜文,你覺得寫雜文和寫小說有什么區別?
答:寫小說還是要更難。因為寫雜文時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或難以表達的情感,可以用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逃避過去,可以用一種別人看不出來的方式躲避過去。但是寫小說是躲避不過去的。
一個人的情緒和困境當中的反應,寫得稍微有一點點差池就特別明顯。所以寫小說更難,因為它對精確度的要求更高。我覺得一定要寫出自己滿意的小說才能稱為作家。如果沒有一部小說寫得讓自己滿意就不能叫作家,只能叫文字工作者。我對自己的定位也是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