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不能代替制度-成長視窗
善意值得褒揚,但是出于善意做的事并不總是值得褒揚。
我有一個朋友,得了病,他自以為很嚴重。醫生說,沒有什么大礙;家人也說,只要掛兩天水就會好的。但是,他堅決不信,認為是醫生和家人聯合起來欺騙他。他的疑心越來越重,面容越來越憔悴,體質也越來越下降,直至有一天真的生了一場大病。
朋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知道,家人和醫生常常會出于善意,隱瞞病者的病情。醫生隱瞞病者的病情,是善意使然,而不是制度規定的。人生了重病,比如癌癥,醫生和家屬都會想到要隱瞞病人。最初,這樣做還是很靈光的,避免病人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但一旦成為公開的秘密,病人就不相信醫生的話了,會變得疑神疑鬼。這時,好事就變成了壞事。如果病者有對自己病情的知情權,那么任何謊言都是不能允許的。真話即使會對治病不利,也還是要說。
這讓我想到了一則故事。有一個男人是一起殺人案中真正的兇手,而案件的嫌疑犯已被逮捕并被判死刑很快就要執行了。這個男人既不想受到懲罰又不想受良心的折磨,就去找一個神父懺悔。在西方,當你受到良心的譴責又不愿意將自己的錯事或罪過公布于眾時,你可以選擇向神父坦白并懺悔,而宗教的制度嚴禁神父將懺悔者的秘密泄漏給他人。所以,這個神父不能向警察局報告這件事,但一想到一個無辜的人即將冤死,他又感到良心不安。于是,他來到另一個神父的面前懺悔。這個神父也陷入同樣的困境,又向另外一個神父懺悔……在刑場上,神父問死囚:“你還有什么要說的嗎?”“我沒有罪,我冤枉!”死囚喊道。“這我知道。”神父回答道,“你是無辜的,全國的神父都知道了,但是,我們有什么辦法呢?”
對于神父的做法,在中國有批評的聲音,也有支持的聲音。批評者認為,神父的沉默是為了明哲保身免擔風險,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一種推卸責任的方式,如果長期以往,人類的良知就會淪喪。支持者認為,聽人懺悔的神父必須保守他人的秘密,這樣懺悔制度才能保存,這就是懺悔的程序正義。如果神父為了救一個人而破壞它,搞得人人從此不再相信神父,那么,現實將變得更壞。以后,不僅真兇,所有人都不會來懺悔了,而蒙冤者照樣要死。
一次善意或許可以做一件好意,但制度一旦破壞,善意不但做不了好事,而且還會帶來無限隱患。善意值得褒揚,但是出于善意做的事并不總是值得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