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小販無寒冬-心靈雞湯
金融風暴刮走了白領們的年終獎,卻對在華爾街做小生意的人頗為寬容,這些從事傳統小買賣的人,似乎并沒有受到經濟頹勢的打擊。
所有在華爾街做小生意的人中,最為傳奇的是一個叫做喬·埃茲的推銷員。
天氣不太冷的工作日,這個74歲、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老先生,會出現在華爾街的某個角落。他戴著塑膠手套,一手握著土豆或胡蘿卜,一手拿著5美元的瑞士產削皮器——他推銷的就是這個。他不停地削啊削,削下的皮紛紛落在面前的白色塑料箱子里。在他旁邊,通常還站著一個身強力壯的“保鏢”,幫他盯警察。一人高的廣告牌上,印滿了媒體采訪他的剪報,吸引人們駐足觀看。
在一般人看來,這老頭似乎挺可憐,一大把歲數還在外叫賣。實際上,他與第四任妻子生活在一起,家庭幸福,曾經還娶過一個澳大利亞的哲學博士。他的女兒也是一個成功的銷售員,在哥倫比亞大學銷售教材。他住的是曼哈頓島上的高級公寓,那兒的一套公寓,價格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他喜歡在有鋼琴伴奏的高檔餐廳享受法國大餐,常喝的香檳是一個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法國牌子,一般售價在四五百美元一瓶。他賣削皮器時,穿的衣服也是英國王室專用品牌,這個牌子全球只開兩家店。就連《名利場》雜志也采訪過他,從雜志為他拍攝的照片來看,他完全不像露天賣雜貨的老頭。
這是發生在華爾街的真實傳奇,一個一輩子做小買賣的人,不靠投機也能致富,還不容易被經濟形勢左右。在經濟不景氣的今天,他成了美國眾多媒體競相追逐的對象。連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也采訪過他,報道引起了轟動。
其實,不只是在華爾街一帶,金融風暴中,紐約各地勤勤懇懇、靠力氣賺錢的人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在唐人街,那些修拉鏈、修鞋、賣針線的中國移民,也很難感受到金融危機的破壞力,因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必要而廉價;而一些所謂的大機構,在經濟形勢突然逆轉的時候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