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是三顆星有人是三條線-成功之鑰
上周二應邀到一位朋友家中做客。這位朋友最大的興趣是美食和料理,只要一有假期,她就獨自旅行,目標就是世界知名的餐廳。目前她已經“收嘗”了米其林大約50顆星,更厲害的是,因為自己也懂料理,她常常和餐廳主廚大談美食和“美技”,因此結交了好些廚師朋友。
這次見面,她跟我們聊起她剛去西班牙旅游的趣事,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叫AklareSanSebastian的米其林三星餐廳,食物我是無緣品嘗,但背后的故事倒是挺有味道的。
朋友告訴我,他們的菜色有非常多所謂的“功夫菜”,他們菜單的照片中有不少種像是“鮭魚卵”的小球,其實是融合多種食材并以手工一顆一顆揉出來的,即使同樣是米其林三星的餐廳,也很少像Aklare這樣費工,為什么他們能做到這點?
答案是,他們找到了一條創造“正循環”的路。
Aklare的主廚親自告訴我朋友,餐廳附屬的料理學校是他們成長的關鍵。在餐廳名聲背書之下,不少立志當大廚的年輕人加入料理學校研習。一般料理學校的學生,在就學過程中就可以進入餐廳實習,但Aklare不同,他們規定,學生得先順利畢業,甚至要取得優秀成績,才能取得進入Aklare工作的機會。所以這些學生都拼了命學習,就為了畢業后可以進入餐廳,然后每天蹲在廚房搓1000個鮭魚卵小球!
這樣的現象,讓我想起鼎泰豐的18褶小籠包;讓我想起這世上80%以上的財富(市場)掌握在20%以下的富人(企業)手里。正循環的威力真的很猛。
請問,“正循環操作手冊”哪里買得到?我也不知道,但看看以下“負循環”的例子,或許能窺知一二。
美國電視有個頻道叫作FoodNetwork,其中有個我很喜歡的節目叫作“RestaurantImpossible”,主持人是個叫RobertIrvine的大叔,每集他都扮演PM讓一些瀕臨倒閉的餐廳起死回生。看了幾集之后不難發現,這些失敗的餐廳其實都有很類似的問題,我就拿最近看過的一集來文案看好了。
這次的主角是間位于郊區的美式餐廳,老板說再過三四個月沒有起色就打算關門了,而更夸張的是,就在節目團隊到達前幾天,連主廚都“棄船”了。老板夫妻倆有一個念大學的小孩,還有一對雙胞胎明年要進大學,但最近幾個月,平均每天的營業收入竟然只有16美元。
接下來便是Robert的現場勘察和食物試吃,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幾乎主持人每問一個問題,餐廳老板的回答都讓主持人臉上三條線:
主持人:“這是我看過的最惡心的廚房!你上次廚房大清掃是什么時候?”
老板:“應該是一年前吧?”
主持人:“不敢相信,你說你每天工作14個小時,請問你都在忙些什么?”
老板:“……”
主持人:“你剛剛說餐廳只做早餐和午餐的生意,為什么不提供晚餐呢?晚餐利潤最高你應該知道的。”
老板:“因為生意不好,所以想減少人力和材料開支……”
主持人:“既然生意不好,有沒有試著宣傳或是改善服務?”
老板:“因為生意不好,所以也沒有錢宣傳……”
料理和服務差勁,導致生意不好;因為生意不好,只好節省支出,降低料理和服務品質,導致生意更向下探底……“負循環”的公式就這么延續下去。
這兩家餐廳的強烈對比,讓我感觸很深。我一直覺得,不管是經營事業,或是經營自己的人生,要么就是“向上提升”,要么就是“向下沉淪”,要維持“不上不下”反而不容易,很多看似持平的現象往往只是假象,不過是當事人沒察覺罷了,等真正發現自己墜落時,往往已經接近谷底了。就像這些電視節目里急待救援的餐廳,很多都“看似”不上不下地經營了一段時間(但其實早已江河日下),直到有一天,老板突然驚覺自己撐不過三個月了,才承認錯誤,并向外求援。
我得到的另一個啟示,就是“掌握本質”真的很重要,畢竟有些事情是不能犧牲的。好比餐廳,不外乎是個提供餐飲與用餐環境的地方,如果食物的色香味可以犧牲,衛生條件可以犧牲,用餐環境也可以犧牲,怎么還能期待自己的生意成功呢?
最近看到佛經里的一句話:“有生滅心,有相續心。”所謂“生滅心”,就是隨機起伏、飄忽不定的念頭。而“相續心”則正好相反,指的是持續不斷的意念和思考。我覺得,一個人能不能確實掌握自己的人生或事業,應該和這兩種“心”的比重有關。像我這幾年和Joe一起經營公司,幾乎每天都有很多“狀況”會影響我們的思緒,比如客戶的反應、股東的意見、市場的變化,等等。我對自己的觀察是,如果當下我的心情被“生滅心”主導了,我就會像那個每天工作14個小時卻瀕臨倒閉的餐廳的老板一樣,忙、累、倦,卻毫無成果。但如果我夠幸運,能記得提醒自己抓住主軸,也就是客戶到底要什么,我的心情和工作效率都會瞬間提升,讓“相續心”幫助我發功!
我想,這就是米其林三顆星與臉上三條線的差別。今晚,你要選哪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