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最本質的來源是什么?-成長視窗
一次,某所大學請我去演講,我問了所有在場的大學生一個問題:作為中國人,你有自豪感嗎?大家一致回答:有!我接著問:那到底是什么讓你產生這種自豪感的呢?有人回答是長江、黃河、長城、泰山,也有人回答是經濟的高速發展、五千年的文明、文字、祖先、四大發明、奧運、火箭升空……
我緊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假如清晨醒來,你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菲律賓人,你還會為自己感到自豪嗎?或者,你變成了一個盧旺達人,生活在非洲,經歷過種族屠殺,營養不良,經常處于饑餓狀態,此時,你還能夠自信地面對全世界嗎?
頓時,整個會場鴉雀無聲,我能夠體會到,學生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自信”的含義,大多數人都不能從自我中尋求自信;如果自信只能從自身本質以外的特征或事物來獲得,那么你就無法從容地去理解世界問題、民族問題和關乎自我的問題。
一個人的自信、自豪到底來源于什么?又依靠什么而存在?
我剛到耶魯時,同班同學互相作自我介紹,有一位來自菲律賓的同學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是菲律賓前能源部部長,時任總統阿羅約的得意門生。他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講解得特別詳細。他說:“我的名字(VincentPerez)由兩個詞組成,第一個詞是典型的英語名,第二個詞是典型的西班牙語名,我的名字包含著菲律賓曾作為殖民地國家受多國文化影響的痕跡。”
他沒有因為自己國家有不那么光彩的歷史而感到自卑,在講述自己名字的過程中,他用自己的語言,用平和的音調,回顧了菲律賓的歷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他的自信來自于一種信念:沒有人可以因為非我以外的東西來貶低我,沒有人可以因為我的國家、我的家鄉、我的貧窮來輕視我。他能夠那樣客觀而冷靜地描述歷史,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絕對超然的自信。
2007年,我參加了北京宏志班的新年聯歡會。孩子們各有各的故事,說出來讓人潸然淚下。經濟上的困難不但沒能帶走他們的笑容與快樂,反而造就了他們超人的毅力與勤奮、樸素的態度與性格,經歷過磨難的他們更懂得珍惜。
如果你像他們大多數人一樣,來自平均月收入低于300元人民幣的家庭,橡皮丟了,都不敢對父母說,請問,你還能自信嗎?
在他們教室的墻角,堆滿了小山似的空可樂瓶和飲料罐,這些都是從不喝飲料的他們大大方方地到其他班級和學校撿來的。正是這些廢品,讓他們攢出了幾百塊錢的班費。他們是經濟上的弱者,卻是品德與能力上的強者。在他們身上看不到獨生子女的嬌浮,卻能夠看到很多我所采訪過的世界各地的成功者們的習慣。客觀條件的限制沒有阻止他們努力學習。他們學習書法,練習琵琶,用自己的行動展示出了一種自信。
我們都是平等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差異既然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該坦然地面對。
一個人如果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執著于自己的追求并為之不懈努力,就是一個強者,就是一個成功者。在人格上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真正的自信應該來自于深植于心的這種信念。強調自己的追求和付出的努力,能夠認識到在人這個本質層面上,大家都是一樣的,這才說得上是真正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