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愿者在中國-人與社會
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西方國家的慈善組織,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計報酬”。在中國,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
義務支教的語言學博士
阿魯道,57歲,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意大利人,擁有倫敦大學MBA和語言學博士學位。
作為一位精通7國語言的老外,阿魯道有個愿望:他想讓全世界所有想學英語但沒有條件的貧困學生都能接觸到外教。懷著這個心愿,他千里迢迢來到了中國。
后來,他在煙臺青年志愿者協會填寫了志愿者注冊表,正式成為一名志愿者。
他說:“我沒有錢,有時還要靠我在意大利的兒子來資助;但對所有貧苦的孩子來說,我任何時候都有錢。”阿魯道開設助學英語班有一個要求:他要教的是貧困孩子,那些沒有機會接觸外教的孩子,而不是有錢人的孩子。
一位英國老太太的慈善義舉
英國老太太希拉里1998年到云南電視臺擔任英語顧問。一位外國朋友在云南文山縣興建了一所希望小學,1999年的一天,她去參觀時被深深地感動了,同時她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邊遠山區孩子們上學的困難。于是,她萌發了辦希望小學的念頭。
她的經濟并不寬裕,只好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為青少年補習英語來籌集資金。朋友們得知后,非常支持她,他們很快為她籌集了6萬元人民幣。
這時,她手頭有急需資助的33個孩子的名單,她很想在他們那里建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鄉政府的大力協調下,希望小學很快建起來了。
她的第二所學校是與德國西門子公司聯合興建的。在英國駐華大使館的資助下,建在雙江縣的三家村。第三所建在該縣的邦老鄉,第四所建在該縣的邦協鄉。
近5年來,希拉里除募集了大筆資金外,個人投入也逾百萬元。
為了表彰希拉里,云南省人民政府特向她頒發了“外國專家彩云獎”。希拉里的感人事跡傳到了她的祖國,英國女王親自簽署命令,授予她“優秀國民”榮譽稱號。
來自孟加拉國的“高干子弟”
在武漢,提起加力布,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只有23歲的孟加拉國留學生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他曾榮獲“武漢五四青年獎章”,成為湖北省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國人。這個年紀輕輕的外國小伙子在中國已經救了3個人的命,為此,加力布就讀的武漢理工大學給他頒了一個“突出表現獎”,并獎勵了1000元獎金。就在頒獎現場,加力布把全部獎金都捐給了武漢協和醫院“病房學校”的白血病患兒。
在醫院做義工時,加力布認了一位“中國弟弟”焦立夫,他是湖北省巴東縣的一個初中生。住院期間,加力布總是鼓勵“弟弟”,要樹立信心戰勝病魔,并向“弟弟”許諾說:“等你病好了,哥哥就帶你到公園打球。”焦立夫的父母為了給他治病,已經負債累累,實在無力承擔住院的費用,只好出院。加力布得知此事后,便利用休息時間到處奔走求援。“我的能力實在有限,可我想,只要每人捐10元錢,我‘弟弟’就有救了。”人們被這個心地善良的外國小伙子感動了,焦立夫治病的錢很快就湊夠了。
加力布的父親是孟加拉國農業部的一名高官,盡管是高干子弟,加力布的父親給他更多的是平民化教育。“選擇來中國留學,爸爸對我非常支持,他說中國發展很快,學會中文將來是個重要的技能。爸爸希望我能做一名孟中友好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