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三態-成長視窗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這既是大學的四大功能,也反映著人類大學的發展史。換一個角度看,還可以把大學表述為“一個與知識相關的學術機構”。大學是知識的守望者、知識的傳播者、知識的應用者、知識的創造者。作為學術機構的大學,應以學術為本位,倡導學術自由,尊重知識,尊重有知識的專家。
大學培養的學生,是具有特殊品格的人。這特殊品格就是要有:人民的立場,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創新的能力。
要具有這些特殊品格,要能夠傳承文化和創造文化,就必須經過類似“蠶、蛹、蛾”的三態變化,我把這叫作“學術三態”。
“蠶”字,上面一個“天”,下面一個“蟲”。蠶是一條蟲,但不是一條普通的蟲,而是有天大志向的“天蟲”。這天大的志向,就是家國情懷和人類關懷。大學生要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以及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志向還得有意志,堅定地向著人生的目標邁進,像鄭板橋說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同時還需要身心健康,砥礪心志,鍛煉身體,把體育當作一種生活方式,給我們高尚的靈魂找一個健康的居所。
話說回來,縱然有天大的志向,但蠶仍然是一條蟲,要不停地吃,不斷地睡,過一個階段要蛻一層皮。吃,就是攝取精神食糧,特別是閱讀經典。眠就是要消化吸收,要把知識內化。蛻皮就是成長,由中學時代的“低級清楚”發展成“高級糊涂”,將句號變成問號,問號是研究的出發點,是希望把問號伸展為感嘆號的心理動力。
既然有天大的理想,就不能只吃、只眠、只蛻皮,還必須吐絲結繭,變態成蛹。蛹是“靜修悟道”的階段,是進行嚴格學術訓練的階段。從學業上看,這就是進入了做畢業論文或是攻讀研究生學位的階段。
在“蛹”這一階段,要建立學術框架,要掌握科學方法,要明確學術規范。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學風問題。抄襲即剽竊,對于學風不端,學校的態度是“零容忍”。
如果只是蛹,那叫書呆子,動也不會動,爬也不會爬,還必須破繭而出,羽化成蛾。“蛾”這個字,左邊是“蟲”,右邊是“我”,也就是你要能夠成“蟲中之我”。“蟲中之我”就是“學中之我”,用黑格爾的話講就是“這一個”,你的研究別人是不能代替的,是后人研究必須超越的。
為學三態——若蠶,若蛹,若蛾。為學若蠶,攝取學術營養要“貪得無厭”,但只若蠶,書蟲也;需進而為蛹,裹絲靜修,參道悟學,但只若蛹,書呆也;需再羽化為蛾,成學中之“我”,有獨自學長。
最后,我把宋朝大儒張載的話送給大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