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疲于奔命-生活錦囊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速度和效率的無限追求,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種非同尋常的高速運轉階段。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新聞中心聯合實施的一項調查(1707人參與)顯示,84。0%的受訪者確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加急時代”了,“不知道為什么,只是在疲于奔命”成了多數人的共同感受,而明確反對這一說法的,只有8。3%。(7月2日中國青年報)不久前在《雜文月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文中作者在隨團赴俄羅斯考察時發現,下班后和節假日根本雇不到翻譯和導游,不是因為他們太忙,而是他們都不上班,即使加薪也不去,他們說,“周末我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在西方,人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我們身邊,工作固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但如果失去工作也許將會意味著失去全部。從上小學我們就已經習慣了疲于奔命,終極指向自然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高考;上了大學之后,我們依然要為各種等級證書疲于奔命,目的是為了畢業時能爭取到一份好的工作;即使你有幸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依然容不得絲毫懈怠,看看日漸飛漲的房價與不斷攀高的物價,再看看周圍嚴峻的就業形勢與諸多虎視眈眈的目光,你怎能停下自己疲于奔命的步伐?只要工作機會依舊稀缺,而我們的幸福又不得不維系于工作之上的時候,疲于奔命幾乎也就成為了我們難以擺脫的宿命。
每個人都在疲于奔命,每個人又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疲于奔命。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脆弱的社會保障體系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疲于奔命源于壓力,而壓力正是來自于對未來的不安與恐懼。日益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并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基層民眾嗟嘆民生多艱,由此不得不疲于奔命謀求生存與發展。經歷過多次的壓力傳遞以及疲于奔命的社會氣氛的渲染,即使衣食無憂的“精英群體”也明顯感受到了壓力,變得疲于奔命起來。他們不僅僅是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樣需要積蓄資本以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抽掉社會保障體系這塊擋板,任何人都可能面對不斷下滑的頹勢,不由你不疲于奔命盡量遠離險境。
2005年,《新周刊》曾以“中國欲望榜”為題做過一次網絡調查,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更多的錢”,其后才是“環游全世界”、“開名車”、“住別墅”等等。“更多的錢”為什么會成了國人“欲望之首”,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可以肯定,多數國人都沒有格朗臺那種數錢的癖好,他們之所以想要“更多的錢”,是因為日常生活中要花“更多的錢”。回顧金錢欲望激增的這幾年,正是物價不斷飛漲的幾年,大到住房、醫療、上學,小到一個饅頭、一碗拉面,每一次價格變遷無一例外牽涉眾人目光,如果泯滅了賺“更多的錢”的沖動,失去了疲于奔命的勁頭,人們又將何以應對?通過這個榜單不難看到,多數人都在幻想著掃除后顧之憂之后再去享受生活,令人遺憾的是,為了“更多的錢”,我們往往所要付出更多,其中自然包括享受生活的樂趣。不想要“更多的錢”,卻不得不要“更多的錢”,厭惡“疲于奔命”卻不得不“疲于奔命”,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下,幸福就像是懸掛于大象眼前的那串香蕉——雖然在引誘我們不斷前行,但卻如此可望而不可及。
因為疲于奔命,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不時見諸報端的“過勞死”事件也一再敲響了警鐘。不必斥責民眾麻木,也不必抱怨他們不懂得享受生活,實際上,每個人都在憧憬一種更為舒適與自由的生存空間,問題是,現實社會能否給他們更多的閑暇與心情?如果是在一個可以依靠各種手段獲取財富的寬容社會,如果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掃除人們的后顧之憂,我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會有更多的人樂于不時停下來欣賞沿途的風光,而不再是出于無可名狀的恐懼一味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