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英雄》:蘊含著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普羅米修斯”精神
斗爭勝利,英雄凱旋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美學分析(四)
向陽光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又名《英雄交響曲》,或簡稱《英雄》的出現,標志著歐洲音樂歷史中具有重要社會政治意義的題材,第一次進入交響樂這個音樂題材的領域。這,是貝多芬的重要貢獻。貝多芬不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題成為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貫穿交響曲的各個樂章,形成整個交響曲內部的有機統一,這種貫穿發展把樂曲一步步推向最后的高潮。
貝多芬
與此同時,貝多芬還把革命的法國經常為犧牲者們舉行群眾性葬禮采用的音樂體裁引進這部交響曲作為慢樂章(“葬禮進行曲”);用充滿清新活力的、潑辣的諧謔曲代替了通常作為交響曲第三樂章的宮廷典雅風格的小步舞曲。這樣,整個交響樂套曲的面貌煥然一新。下面,先和大家一起繼續研究、探討《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的終樂章,然后對這部交響曲進行簡要綜述、名家評價、后世影響與人物概說,完成對整部交響曲的美學解讀:
第四樂章:壯麗的頌歌(“勝利的宴會和贊歌”)
這個樂章為凱旋進行曲式的終曲,非常緩的快板,降E大調,2/4拍子,主題變奏曲式,是以古老的固定低音與變奏的形式寫成。末樂章貝多芬新奇的采用了變奏曲式來完結《第三(英雄)交響曲》,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
該樂章的基本主題取自貝多芬早年的舞劇《普羅米修斯》配樂中的終曲主題,并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這個變奏主題是貝多芬在1795年間寫成的一首鄉村舞曲,這支旋律后在其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和《鋼琴變奏曲》中使用過)。此主題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要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的“普羅米修斯”精神為主題,
普羅米修斯
把英雄的不屈不撓,發揮得淋漓盡致,使短暫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進。整個樂章聲勢浩大、熱鬧、隆重,人們盡情地跳著各式各樣的舞蹈,慶祝英雄的勝利和凱旋。主題變奏的性格也從歡樂、奔放、狂野到靜思、靜謐、溫柔再轉向光輝莊嚴的結束,突出了英雄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這是一個規模巨大、戲劇性強烈的變奏曲,只有二十年后創作的《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的終樂章方能與之媲美。
引子,一開始是一小段聲勢浩大的、急速前進的快速樂句。弦樂器便以撥奏的方式,把固定低音的主題一個音接一個音地慢慢呈示出來。這支固定低音主題旋律在以后的變奏中經歷了真正的交響發展,每一次變奏都具有嶄新的形象,每一次變奏都奔向這首交響曲輝煌的頂端,每一次變奏都匯聚著更多的英雄力量、更狂熱的激情、更強烈的生命沖動。同時,在第三變奏中,貝多芬加進了一支新的明亮光輝的旋律,這支旋律同固定低音旋律一道經歷了以后的變奏,變得愈發寬廣,猶如一支莊嚴的頌歌。
這個基本主題非常明快、有力:
1=bE 2/4
主題呈現后,后面便是精彩的主題變奏了。貝多芬運用出人意料之外的手法,將它戲劇性地不斷發展、發展、再發展——由上述主題連續作了11次變奏:第1次變奏,增加了許多的配器;第2次變奏,主題旋律由第一小提琴來呈現,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則在主題旋律下方用充滿活力的三連音節奏來伴奏,兩次變奏調性都沒有變化;第3次變奏,在高音區出現,樂隊全奏,充滿了光輝和溫暖;第4次變奏,是一個美妙的賦格段;第5次變奏,調性改變,并產生了一個新的旋律,由長笛吹出;第6次變奏,斗爭性加強;第7次變奏,又是一個美妙的賦格段(因加入賦格曲及奏鳴曲式的特征,交融成別具一格的新曲式。故,更加表現出貝多芬之創作理念);第8次變奏,是一個莊嚴的變奏;第9次變奏,這是一段如歌的行板,旋律變得靜謐許多;第10次變奏,音域變得更加的寬廣、大氣和更具有包容性;第11次變奏,又是一個慢旋律的變奏,由圓號吹響,節奏變慢,樂曲變得更加的莊嚴神圣。
從快速強奏變成撥奏,由弦樂器擔任,忽而又從鎮定自若變成了手舞足蹈,再變成激烈戰斗,從暴風雨前夕的沉寂到暴風雨時的強勁狂猛……這一樂章用主題變奏曲,表現了人民群眾慶祝勝利的狂歡場面。
尾聲,轉為急板,以強烈主和弦之連奏,帶領全曲之終結。這好像節日狂歡一樣,席卷一切,展開了本樂章開始時所出現過的勝利景象,用英雄的凱旋和前進作為整部交響曲的結束。似乎是在這個變幻多端的調色板上積聚了各種各樣的顏色和油彩,最后像火山爆發般匯成了一股最耀眼、最熾熱的熔巖噴射向最高點,在象征著英雄的威力所向無敵、英雄的事業萬古永生的壯麗輝煌音樂中,用熱烈的歡慶來收束全曲。
這個樂章包含了兩大音樂主題:首先是從樂章開始由弦樂撥奏呈示,接著雙簧管及單簧管隨后奏出輕快、及與第二主題相近似的旋律;另一個對貝多芬支持者而言,不會陌生——貝氏早于1799年至1801年負責作曲的舞劇《普羅米修斯》之終曲及1801年作曲的“十二首舞曲”之第七曲當中,使用此曲作主調。上述兩大主題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變奏曲與賦格”(作品35,又稱“英雄變奏曲”)當中亮相。
三、簡要綜述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這部交響曲的人道主義內容集中體現在:這部作品熱情地謳歌了在“自由、平等、博愛”旗幟下實現的法國革命。貝多芬在《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中既沒有單純去歌頌拿破侖本人,也沒有去具體描繪法國革命,而是一個德國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國革命精神的藝術概括。“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斗的”。在《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中,貫穿全曲的是一位偉人的英雄形象,音樂在充滿矛盾沖突的發展中,體現了這些英雄人物在為自己的革命目標斗爭中的豪邁、自信、英勇;他們的犧牲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們勝利凱旋時的壯麗情景。《降E 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是德國市民階級對法國革命的贊頌,同時是對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的謳歌。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這部作品將法國大革命這場人類歷史上永載史冊的大眾運動,以及其中涌現出來的風云人物用交響曲這一藝術手段進行了記載、加工乃至升華,故而不得不承認《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注定將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風格開始趨于成熟,也走入屬于他自己的軌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產生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貝多芬是一位極具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拓展了它們的領域。《英雄交響曲》是標志貝多芬創作上完全成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劃時代的不朽名曲。這部交響曲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大大超出了維也納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它完全確立了貝多芬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征。
四、名家評價
美國音樂學家泰德·利比:“歷來對《英雄》一曲的普遍看法——它是開啟交響曲的浪漫主義時代、與傳統分道揚鑣的革命之作,只有一部分正確;在很多方面,這首曲子把18世紀交響曲的理想帶入其理論的最高境界,與其說是革命之作,不如說是傳統之登峰造極。在《英雄》中,貝多芬仍然遵循古典主義的形式規范,例如整體鋪陳、配置、四個樂章的均勻分量、在樂曲的片斷發展中完成和聲目標并充分表達思想。雖然此曲奏鳴曲形式的第一樂章,要比莫扎特或海頓任何一首交響曲的快板樂章都來得龐大、雄渾,但它實在可以看做是古典樂派的最高體現。”
五、后世影響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是交響曲史上的里程碑。通過這部作品,貝多芬突破了其創作第一、二交響曲時延用的維也納交響曲創作模式。在體裁上革故鼎新,大幅度地消減以前交響曲中常見的嬉戲性、娛樂性,并以探討人生哲理、描摹社會發展、體現時代特征而代之,個性更為鮮明。而與以往的創作顯著區別的是音樂形象所獨具的史詩般英雄性格。從此以后,跟其他音樂題材相比,不論是規模還是內容,交響曲都成為最適合表現重大題材和富有哲理性內容的器樂門類。
從作曲技術上講,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長度和復雜度前所未有。在兩個序奏和弦之后,它以一個簡單得難以設想的、建立在降E大調三和弦上的主題開始,但是又忽然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個樂章進程中帶來了沒完沒了的變奏和展開。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題和結尾主題外,還有許多過渡性的動機,在整個樂章中十分醒目。
《降E大調第三(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創作交響曲的一個轉折點,和以往的第一、第二交響曲不同,這一次它采用了全新的風格,全新的標題性音樂,首次讓音樂與當時的政治有了連接。這部交響曲標志著古典主義音樂藝術的一次大變革,整個音樂每個樂章都用其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表示方法:第一樂章戰斗的英雄形象和緊張的戰斗場面,第二樂章悲劇性的葬禮,第三、第四樂章勝利的英雄氣概和喜悅的歡呼,以英雄的勝利斗爭作為結束。
六、人物概說
貝多芬的創作在作曲技術上有許多新發展,例如他擴充了奏鳴曲式結構,加強了它的表現力。他的主題、過渡、副主題都連接得很緊湊,一氣呵成。轉調也更自由,打破了過去各樂章之間以及主題與副題之間的調性關系的陳規,使調性色彩更加豐富。貝多芬以感性來駕馭理性,以內容來牽制形式。但是由于調性過于激進,使得很多人第一次聽到他的音樂時都會自然地掩耳。有人形容貝多芬的音樂會使人產生或不安、憎惡、痛苦,或激烈的情緒。但這正是他喚起人們靈魂深處永無止境的渴望的方式,也正是浪漫主義的本色。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廣闊,形象宏偉,對比鮮明且感情深邃。他在創作中的獨創精神是他人所無法比擬的。正是源于這樣的創作風格,他在處理奏鳴曲式的時候,偏重于采用擴充的方式并加以豐富的創作形象。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并不屬于同一個時代。海頓的音樂是永遠同斗爭絕緣的,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感性抽象力并對人類生命中的人性體現賦予浪漫主義的理解。而莫扎特卻追求那駐于內在精神之中的超人的神奇的東西,我們在他音樂中洋溢著的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背后,也能感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感傷。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于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曾經,他激勵、鼓舞了人們的斗志,如今他依然感動和振奮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