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寓言故事,把人生說得透徹,人生最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人生往往容易,被一些生存的假象所迷惑。
在這個真實與虛擬交錯的世界里,人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斥著虛假的、矛盾的東西;連人生的理想與價值觀也不能幸免。
人們嘴上說的話,不僅與內心想的不同,與實際追求的也不同。這樣往往容易讓人們陷入了甄別的泥沼,弄不好就會陷入了進去。請看以下三個寓言故事就會明白。
01:寓言故事一,三人成虎。
魏國大夫龐恭和魏國太子一齊作為趙國的人質,定于某日啟程赴趙都邯鄲。
臨行時,龐恭向魏王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對您說,我看見鬧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嗎?”
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又問:“如果是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
于是龐恭又追問了一句說:“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還不相信?”魏王說道:“既然這么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肯定確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龐恭聽了這話以后,深有感觸地說:“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那里。事實上,人虎相怕,各占幾分。”
具體地說,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還是虎怕人,要根據力量比較來論。眾所周知,一只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顧及情理、不深入調查,只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鬧市還遠的邯鄲,你要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
臨別之前,我向你說出這點疑慮,期望君王必須不要輕信人言。
龐恭走后,一些平時對他心懷不滿的人,開始在魏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時間一長,魏王果然聽信了這些讒言。
當龐恭從邯鄲回魏國時,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見他了。看起來,謠言惑眾,流言蠻語多了,的確足以毀掉一個人。
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黑的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白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蔽。
02:寓言故事二,鄰人獻玉。
魏國的一個農夫,有一次在犁田時,突然聽到一聲震響。他馬上喝住耕牛,刨開土層一看,原先是梨鏵撞上了一塊直徑一尺、光澤碧透的異石。
農夫不知它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里請鄰人過來觀看。哪鄰人一看是塊罕見的玉石,于是起了歹心。
他編了一套謊話對農夫說:“這是個不祥之物,留著它遲早會生禍患。你不如把它扔掉。”
農夫一時還拿不定主意。他心想:“這么漂亮的一塊石頭,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
農夫猶豫了一會兒,最后還是決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擺在屋外的走廊上觀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那天夜里,寶玉忽悠光芒四射,把整個屋子照得像白晝一樣。農夫全家人被這種神奇的景象驚呆了。
農夫又跑去找那鄰人。鄰人趁機嚇唬他說:“這就是石頭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立刻把這塊怪石扔掉才能消災除禍!”
農夫聽了這話以后,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時隔不久,那鄰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鄰人拿著這塊玉石去獻給魏王。魏王把玉工召來品評其價值。那玉工一見這塊玉石,不覺大吃一驚。
他急忙朝魏王跪下,連連叩頭,然后起身對魏王說:“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我雖然當了這么多年的玉工,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大、這樣好的玉石。”
魏王問:“這塊玉石值多少錢?”玉工說:“這是一件無價之寶,難以用金錢計算它的價值。世上的繁華都市里有各種各樣的玉石,但沒有哪一塊能與它媲美。”
魏王聽了這話以后大喜,當即賞給獻玉者一千兩黃金,同時還賜予他終生享用大夫俸祿的待遇。
狡詐的人因騙取的玉石而受賞食綠,而善良的“窮苦”人卻還蒙在鼓里一點也不明白。
03:寓言故事三,魯國少人才。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決定,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度:“別說從事道術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魯哀公反問莊子:
“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著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的,遇事清醒果斷。”
莊子見魯王認真聽著,之后表示自己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必須穿儒服,著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他向魯王推薦:“您如果認為我決定得不正確,能夠在全國范圍發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采納了莊子的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但是五天后,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
唯獨有一個男子漢,穿戴儒裝立于國公府門前。魯哀公見來者儀態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萬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敏捷,果然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了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后,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于回答問題。
于是他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說人才濟濟嗎?”
這篇寓言很有諷喻意味。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代替實質。
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吃香與流行后,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借以謀取私利。
例子有很多,不勝枚舉,我們有現代人的思想,現代人的智慧,現代人的技術。
但卻走不出現代人的計謀,現代人的花招,現代人的生活。我們的心智也在遭受蒙蔽之列。
三個寓言故事雖然不長,卻把人性說得透徹,說明人生最容易被假象所迷惑。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才是真相。
其實人的一生,都是在糊涂中迷惑。為糊涂而買單!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