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借助舊物,重拾戰火中的童年記憶——《來不及說完的故事: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生命紀實》追溯破碎的家族史
《來不及說完的故事: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生命紀實》是一對在二戰中幸存下來的猶太夫婦撰寫的回憶文集。二人因為戰爭而失去幾乎所有的親人,并被迫移居他鄉。書中透過一些承載著滿滿回憶的舊物件——一些老照片、一枚訂婚戒指、一只舊燭臺,以動人筆觸講述與之相關的生命故事,追溯破碎的家族歷史,紀念不平凡的童年時光;緬懷戰前溫馨的生活,緬懷已逝的親人和遠離的故土,也緬懷黑暗時期殘存的人性之光,并對所有的一切心存感恩,讀來令人動容。夫婦倆的講述也讓我們看到:當災難不期而至,我們內心的美好感情如何給我們信念和支撐,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更好地生存下去。
《來不及說完的故事:納粹大屠殺幸存者生命紀實》
[瑞典]約萬·拉杰斯 迪娜·拉杰斯 著
盧 建 白 麗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序言
我們被迫遠離家鄉,茫然四顧,不知該去向何處。未來會怎么樣?我們要離開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朋友、我們的生活習慣和風俗傳統多久呢?我們必須告別我們的家園,拋棄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買來的、被饋贈的,甚至傳承下來的所有東西嗎?
我們會不會離開太久?我們一定很快就會回來吧?他們傷害不了我們。
我們必須迅速收拾行李,鎖上前門,盡快上路。匆忙中,我們只攜帶了一些必需品:幾張照片,幾件可以挽救我們于貧困的貴重物品。其他重要物品全都藏了起來,畜棚里、箱子里……還有一些藏在地下的暗格里,除了我們,沒有人能找到它們。
善良的鄰居和朋友們,在我們回家之前,你們能幫忙照看我們的瓷器、我們最喜歡的畫和書嗎?只需要一小段時間,真的不會太久。
我們確實回來了,可已經是四年后。
迪娜,也就是我,那時才七歲,和母親從匈牙利回來。1941年納粹德國占領南斯拉夫時,我們逃到了那里。后來,我的父親也活著回來了,但他和母親都不愿繼續生活在我們的家鄉——小鎮魯馬,因為那里的一切都會讓他們想起曾經被殺害的親友。
我叫約萬,那時只有12歲,從藏匿處輾轉至貧民窟和集中營后,終于回到家鄉彼得羅夫格勒。我的父母、哥哥和家族中的大部分人都已被殺害,好在我被姨媽和她的丈夫——一個塞爾維亞人收養了。
我們的房子已被陌生人占據,曾經帶走的大部分東西也都弄丟了。幸運的是,在接下來的歲月里,那些被我們藏起來或留給別人保管的物品陸續出現,且都被保存得完好無損。
這些物件喚醒了我們的記憶,并始終影響著我們的思緒、感受和生活方式,時常勾起我們心中那充滿愛與溫暖的回憶,也給了我們一種力量和認同感。
現在,我們想借由這本書,掀開這些老物件背后塵封的記憶,把這些故事講給你聽。
后記
在這本書中,我們由一些承載和喚起我們記憶的物品切入,敘述了對戰前溫馨的家庭生活、對逝去的親人以及對大屠殺期間最艱難時期的回憶。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蔓延到南斯拉夫時,我們被迫離開家園。這些物品,有些是我們離開時隨身攜帶的,有些是我們戰后回家才找到的,有些是事先被我們藏起來的,有些是我們后來從親戚和熟人那里得到的——它們被保管在了安全的地方。有些物品一開始并不屬于我們,但它們同樣承載著我們的記憶。
不過,我們一直缺少一些在猶太家庭常見的傳統物品。幸運的是,2023年,我們碰巧得到了一個光明節燭臺——燭臺有九個分支,上面的蠟燭會在每年12月的光明節點燃。它現在矗立在我們的客廳里,被我們供奉在一張白色桌子中間的光亮之處。在光明節的八天里,我們會先點燃九燭臺上的輔助蠟燭,再用它點燃其他八支蠟燭中的一支,然后每天遞增一支,直到最后一天44支蠟燭全部點完。
這個光明節燭臺與我們家的緣分,可能早在2010年7月就開始了。每逢我們家有人過生日,我們都會去旅行慶祝,這次的目的地是柏林。在一個時間充裕的周末,我們參觀了勃蘭登堡門、波茨坦廣場、薩爾瓦多·達利博物館和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我們還看到了無數巨大的水泥塊——那是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一天,我們乘坐當地火車和巴士前往著名的萬湖郊區,去參觀萬湖會議別墅。1942年1月20日,納粹德國官員曾在這里舉行會議,討論“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確定了猶太人大屠殺計劃。事實上,這次訪問也是我們整個行程的主要目的。
萬湖會議別墅現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屠殺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在那里我們會見了檔案處主任加比·穆勒·奧里希斯,他后來還邀請我們去那里做學術演講。
2011年1月20日,萬湖會議周年紀念日,在69年前納粹分子密謀猶太人大屠殺計劃的同一個大廳,我們進行了演講。寬敞的大廳里擠滿了聽眾,還有許多歷史學家和記者通過屏幕和麥克風收聽了我們的講座。
在納粹曾經舉辦會議的同一個大廳里演講,這著實是一次震撼的經歷,我們甚至感到一種絕對的勝利感——只是這種勝利感因無盡蔓延的悲傷情緒和資料匱乏的蒼白訴說而迅速消退。難道是因為今天的我們和69年前的萊因哈德·海德里希(納粹萬湖會議的發起人和主持者)或阿道夫·艾希曼(會議記錄人)坐了同一把椅子?他們的照片還掛在墻上,艾希曼陰冷的眼神讓我們不寒而栗。
后來,我們的兩本書被翻譯成德語,據此還催生了名為“迪娜和約萬的故事”的戲劇表演。戲劇展現了我們在大屠殺期間的童年經歷以及之后的生活。兩個德國演員扮演我們年輕時的角色,我和約萬扮演自己年老時的角色。我們還在萬湖會議紀念館和斯德哥爾摩林蔭大道劇院表演了它的瑞典語版本。
一天,我們收到一個邀請,要在2023年1月27日大屠殺紀念日那天在基青根(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市鎮)表演我們的節目。我們了解到,在1933年基青根的11000名居民中,有360多名猶太人。他們曾引領了該地區的葡萄栽培,并一直活躍在葡萄酒銷售行業,給這個城市帶來了良好的聲譽并推動了其經濟發展。當時每個人都非常看好這座城市里德國人和猶太人之間的關系。但是納粹在1933年掌權后,立即采取極端措施對該地區的猶太人展開了大屠殺,當地的德國居民也迫不得已參加了附近森林里的處決行動。1942年,未能逃脫的猶太人被送往拉脫維亞的射擊場以及索比堡滅絕營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無一生還。
這里原來有兩座猶太教堂。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一座被拆除,另一座新猶太教堂被部分燒毀——后來經過翻修,改建為文化館。文化館看起來仍像一座猶太教堂,只是沒有大衛之星。我們的演出就在這里進行。
在文化館排練結束后,我們漫步在基青根,這是一個田園詩般的、保存完好的古舊小鎮。透過一家商店的櫥窗,我們看到一些舊的黃銅物品——一個枝狀大燭臺、碗、杯子、手鏈等。最讓我們激動的,是那顆大衛之星,以及那隱約可見的燭臺。
“光明節九燭臺!”我們倆同時驚呼。
我們走進商店,請店員拿出燭臺。燭臺已經失去原有的光澤,也沒有清理干凈,上面還有舊蠟的殘留物。我們問起它的來歷,店員一開始只說它可能是猶太人的。在我們鍥而不舍的追問下,他才告訴我們,燭臺是一位老人送來的,戰爭期間他的父母曾住在一座廢棄的房子里,并在那里生下了他——燭臺也是在那里找到的。店員并不清楚戰前是誰住在那所房子里,他們叫什么名字,發生過什么事。“戰亂時期,這種事太多了。”他最后聳聳肩說。
我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燭臺,沒有討價還價。目前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燭臺屬于一個猶太家庭,他們曾與該市的猶太人一起被帶到射擊場和滅絕營;現在它來到了另一個猶太家庭。
我們在書里講述的大多數物品都值不了多少錢,但它們對我們來說卻是無價之寶。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今天的我們。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可能沒有能力作為建筑師和法醫病理學家工作40年,甚至退休后還能寫書;我們可能也沒有勇氣去學校、圖書館、教堂和社區中心講述我們在二戰期間的童年生活,分享關于大屠殺的經歷——在當今全球劇變和全球移民的大時代,這些經歷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些受害者的經歷和記憶就會被永遠遺忘。因此,對于這些承載著我們的記憶,塑造了我們的個性,并給了我們寫這本書的動力的物品,我們永遠心存感激。
作者:[瑞典]約萬·拉杰斯 迪娜·拉杰斯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