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精選3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我探索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自我探索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1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自我認識,理解自我的一個過程。正確地認識自己能夠使自己得到提高,能夠有方向性的訓練自己,完善自己。錯誤地看待自己則使自己沉溺在幻想的虛擬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可能會失去生命。
正確地認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三毛曾經說過:“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觀的來說,它是細水長流,碧海無波,在蕓蕓眾生里,做一個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剎間的喜悅,那么我們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是啊,尋求內心真正的安寧,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使自己快樂,才能變得成熟。像三毛一樣。假如她沒有認識到生活的樂趣,沒有正確認識自己所需要的,所追求的,怎么會有如今三毛的流浪文學,怎么會有華文世界的傳奇女子,又怎么會有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瀟灑的——永遠的三毛。
正確的認識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
如果可以認識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著去粉飾了;如果可以認識自己不那么偉大,就不用急著去證明了;如果可以去放棄自己的種種成見,就不用吵著去反駁了;如果可以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哭著去申訴了;如果可以慢半拍,靜半刻,低半頭,就可以一直微笑了。正確地認識自己,能夠將自己的優點發出萬丈光芒,將自己的缺點掩蓋。正確的認識自己能夠使自己更加完美,將不用去模仿他人而遭到別人的嘲笑了。難道東施效顰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嗎?春秋時代,西施因生病而蹙緊眉頭,卻更顯得美麗動人、楚楚可憐了。然東施見此,連忙去效仿不想被貽笑大方。西施的美盡顯在她的舉止投足之間、談吐之間,天生的美與氣質并存,而東施卻以丑聞名大江南北。若東施正確地認識自己,不去模仿西施搔首弄姿,而是發揚自己的長處,那也不會落下今日如此恥笑。
正確地認識自己,使自己更加成功。
自然更替:“自然界中沒有勝利和失敗,只有更替。冬天讓位于春天,夏天讓位于秋天。羊吃草,獅吃羊。與誰強大無關。人心若能理解,那么人的靈魂則可能從肉體中解放找到成功?!闭_認識自己,能夠抓住機遇,獲得成功。正確地認識自己,能夠進行替換。論點:認識自己才能贏得機會,取得成功。毛遂是戰國時期有遠見卓識且口才出眾的外交家。他本是平原君家中的食客,當平原君要挑選20名食客去說服楚國出兵解救趙國時,他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抓住機會,大膽,自信的說:“我可以去?!惫黄淙?,毛遂以出色的辭令說服了猶豫的楚王,就這樣趙都解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正確地認識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在關鍵時刻自薦,贏得機會,最終獲得成功。因此,正確的認識自己才能贏得機會,使自己成功。
正確的認識自己,能夠使自己得到心靈的安慰,贏得成功。
自我探索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2
一、外部探索
1、MBTI測試:INTJ專家型、ISTJ檢查員型。
2、蓋洛普報告前10才干:執行力>關系建立>戰略思維>影響力。
排難: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過度關注自身缺點。
責任:為了實現承諾會用一切力量完成任務。但要注意學會拒絕別人別讓自己超負荷。
交往:可以建立真誠一對一的關系。但是不容易信任別人會給別人距離感。
學習:有學習欲望,但是會在意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做無效努力。
紀律:喜歡讓事情竟然有序??赡軐]有秩序的環境不太喜歡。
分析:喜歡探究事情的原因,會讓人覺得不信任或者挑剔。
和諧:尋求共識,但是會回避沖突。
思維:喜歡思考理清思路。喜歡獨處,可能會把事情想復雜。
伯樂:會注意到別人的潛能并愿意幫助別人。但可以過度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
審慎:做事周密謹慎。但是做決定前會想太多而行動慢,會讓人覺得嚴肅難以靠近。
二、內部探索
1、核心天賦才干及這些才干帶來的優勢和價值:
排難:更容易發現問題本質,并找到方法解決問題。排難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冷靜想解決方法。
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會盡力完成,會贏得別人的信任。責任感也會給自己做事的動力。
學習:學習會給自己上進的動力,不斷進步。
紀律:對自己會有一點自律的作用,做事方面會把經常做的事情規范化。
分析:關注事情的邏輯,理解事情更深刻。
2、需求:
稍微超出能力范圍的環境,且有人把控大方向,這樣可以發揮出排難的才干。
需要有外界監督的環境,比如上級,或者公開立flag,這樣可以發揮責任才干,給自己做事的動力。
不需要經常跟陌生人交往的環境,這樣可以滿足交往才干,跟需要的人深度鏈接。
3、內心動力源泉:
內在動力是排難和學習,想要解決問題,不甘于現狀不斷進步。但是自驅力不夠,行動跟不上。
需要借助外力,用外在的責任督促自己完成目標,比如公開立flag,或者參加行動類的社群。
4、學習風格:
比較喜歡1個人學習,又有大家一起學習的交流氛圍,督促自己一起進步不拖后腿。
需要定學習目標,不然很容易陷入到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狀態,做無效努力。
5、人際交往風格:
不擅長跟新認識的人快速建立關系,溝通表達能力也不太好。
習慣跟熟悉的人待在一起,但是也希望認識到不同的人。
適合自己的交往方式:通過寫內容輸出的方式,讓別人看到。給別人提供幫助,用利他來產生鏈接。
6、不喜歡/討厭:
經常跟不熟悉的人打交道,重復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自己沒法獨立解決問題,跟非交心的朋友閑聊,一事無成虛度時間,做事拖延沒有效率,事情沒有計劃很混亂,做事畏手畏腳。
7、不適合:活躍團隊氛圍,跟別人談判。
8、需要注意的盲點:
排難過度使用后,會陷入到解決各種細節問題而忘記大方向,解決不了問題會內向歸因責備自己。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尋求別人幫助。
責任過度使用,會分不清事情優先級,把別人不重要的事情放到自己重要事情前面,比如看到別人信息就想馬上回復。需要優先做自己緊急的事情。
學習過度使用,會造成無效努力。以目標為導向學習,通過輸出倒逼輸入。
分析、思維、審慎過度使用,會在做事前想太久,或者想到太多困難而放棄行動。需要減少想的時間,如果這件事想的太久還沒結論,就先行動起來,完成最小mvp。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
三、工作應用
目前最需要的是做事的驅動力和時間管理。
可以助力的天賦:排難有解決問題的動力,通過外界責任的驅動力讓自己行動起來。
學習讓自己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保持進步。
紀律讓自己的作息規范,把常做的事情標準化節省時間。
分析、思維的模型,可以讓自己快速準確思考。
四、行動計劃
1、排難:通過多做多實戰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學會尋求別人的幫助。
2、責任:讓這個才干成為驅動力,創造或尋找適合的環境,比如立flag,加入行動社群,加入團隊等方式,給自己前進的驅動力。
3、學習:只學需要學習的,加深學習的深度,比如每看1篇文章就要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通過每天輸出的方式消化自己學的東西。
4、紀律:學習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任務管理方式,提高自己做事的效率。學習做SOP,釋放出自己的時間。
5、思維:通過寫作梳理自己的思路。建立自己思考事物的邏輯,通過模型化的方式提高思考的速度和準確度。
自我探索與成長大學生心理健康3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自我認知的心理認知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認知能力。而對于有些人,則能夠超越這種心理認知。心理認知一般來說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因為心理活動本身是無限的,它會跟著個人經歷和記憶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斷地發展。因此凡是出現和前一階段或者時期不同的心理活動后,個體對自我的心理將會有一個總結和重新的調整。
大學生的現狀
大學生活始終是豐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由于學習生活的轉變,自身所具備的特長等諸因素的影響,大多數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在逐漸的發生轉變。這些表現在很多方面。自我認知也會出現兩極振蕩,當取得一點成績時容易自負,而遇到挫折時容易自卑,不斷地調整自我認知對每位大學生都非常重要。
大學生目前存在學業問題。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很多心理問題。處于大學階段的青年人已強烈意識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產生出強烈的充實自我、發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學在追求發展自我中顧此失彼,沒能達到期望的目標,從而產生了不良心理反應。還有的同學,在發展自我過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勢、忽略了自我優勢,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而采取防御機制,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甚至產生嚴重的煩惱和恐懼不安等。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重新自我評價,會極大地影響到大學生對學習、生活和各個方面的適應。因此,我們大學生來說,客觀、公正、有效地認識自己,重新自我評價,進行正確的自我設計,建立新的奮斗目標,對維護適應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正確認識自我,更好發展
首先要客觀地認識自我。自知、自鑒是自勵、自勉、自控的基礎,它對人的各種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的作用,是建立理想自我的基礎。實踐證明:一個人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水平越高,越能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只有全面而客觀地評價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健康發展。很多大學生總是看到自己的某一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一旦碰到不稱心、不如意的事,就開始懷疑自己,產生失落與自卑的情緒。應采用類比法,將自己與自己的條件相類似的同學進行比較,看別人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與自己條件差
不多的同學也如此,那么就是基礎差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能力差,應針對自己的不足,朝著目標努力,改變目前的現狀。
其次反省自我,正視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反省自我即是運用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報告的方法進行自我評價。大學生可以通過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心理活動等進行耐心觀察,在觀察中加強對實際現象的分析,在合理的自我分析中形成自我報告。通過對自我報告的反省,嚴于解剖自己,達到使自我評價更客觀、更加獨立與穩定。對自己有了客觀的評價,還應接受自己,面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現實中的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一個人的能力再強,或者是再優秀,也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超越別人。如果不能正確面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優勢,而不愿看到劣勢,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劣勢而看不到優勢,都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帶來適應的障礙。
最后要將“理想我”建立在“現實我”的基礎上。“理想我”,是指個體理想中的個人自我,它包括自己所希望達到的理想標準,以及希望他人對自己所能產生的看法。“現實我”,即個體實際表現的自我,個體現實存在的水平。如果“理想我”與“現實我”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但如果對理想我要求太高,反而易喪失信心,出現各種問題。北京大學心理系學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理想我”與“現實我”的差距越大,其抑郁方面的得分越高。大學生應將“理想我”建立在“現實我”的基礎上,建立合乎自身實際情況的“理想我”,即不要將“理想我”的標準定得太高;否則,“現實我”與“理想我”之間存在太大差距,別人的評價亦達不到自我的期望,易產生失望、抑郁等消極情緒,帶來適應問題。
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優勢,確立新的奮斗目標。我們大學生還需要在對自我全面、正確地認識與評價的基礎上,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優勢,確立新的奮斗目標。有了目標,才能形成前進的動力;才不至于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空虛無聊等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動力,取決于他們行動的全部結果的期望值和達到目標的可能性。因此,確立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對于實現理想、發揮潛力,適應社會生活都是有益的。
人生不是一部時長2個小時的電影,你不能在短短2個小時里把自己的出生到死亡演完,你也不能選擇看哪段而不看哪段,你不能選擇剪切掉哪片,而呈現給觀眾你想給的。我們在不知道何時結局的人生里,需要接納自己,認清自己。無論身在何方,無論我們是誰,總有一件事對我們而言是一樣的:我們沒有停留,我們在旅途中。對比昨天,今天的我們離港口更近了。只要選對方向,即使失敗,本身也是一種作為,總有一天會到達港口的。認清自己并不那么容易,但是我們還是要堅持最真實的自己。我們只有對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才能夠擁有一份美好的大學的回憶,才會獲得一支美好的青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