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重組家庭幸福有多遠? 委屈:后媽
苦惱:一碗水難端平
周先生最近有點煩惱,原因來自于他的兩個孩子,12歲的小陽和10歲的小熊。小陽是他與前妻所生的孩子,小熊則是妻子與前夫所生的孩子。原本破碎的兩個家庭重組后,收獲了許多溫暖,但矛盾也來了。
最近,小陽和小熊爭吵不斷,兩個孩子從搶玩具到搶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的時間,沒有一天安寧日子。這時,周先生總會下意識地對小熊寬容一些,而對小陽態度嚴厲。這下,小陽不樂意了。在他眼中,爸爸是他一個人的“正式爸爸”,現在不僅多出一個人和他分享父愛,還把爸爸搶走了。
有時,周先生出差回來,剛洗凈一身疲憊,兩個孩子就圍在他身邊,搶著喊著要他抱。抱了大的小的就哭,抱了小的大的就急。類似的“平衡”煩惱,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兩個孩子打架,該責備哪一個?給兩個孩子夾菜,給誰先夾?……
專家剖析:心理咨詢師雷震萍分析,“2+2”式的家庭重組,孩子常會經歷從“獨生子女”過渡到“兄弟姊妹”的過程,從“全部占有”到“平均分配”的過程,打翻醋瓶子是經常的事。案例中小陽和小熊,就屬于這種情況。
幸福錦囊:李祖樞認為,在重組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光是一碗水端平還不夠,很多時候還要偏,要偏向不是親生的孩子才是明智之舉。在教育和處理孩子的問題上,夫妻應該給另一半的孩子更多一些理解和關注;不要在一個孩子面前批評另外一個孩子;如果另一半的子女犯了錯,最好由孩子的親生父(母)去教育他(她)。
欣喜:重組家庭亦溫馨
都說重組家庭辛酸多,但其中不乏溫馨案例,林先生就是其中的典范。因性格不合,林先生與前妻離婚了。對于離異的具體原因,林先生沒有和6歲的女兒細說,“孩子的心里應該有一個美好媽媽的形象。對于價值觀、人生觀等,孩子還不到徹底領悟的年齡,這個時候告訴她太多,只會擾亂她的評判標準”。
兩個家庭4個人走在一起并非易事,在與現任妻子張女士重組家庭之前,林先生制定了一個溫情計劃,打算借一次旅行讓兩個孩子用輕松的心態認識彼此。“你是要做我爸爸嗎?”在旅途中,張女士8歲的兒子聰聰突然的提問,讓林先生愣了一下。
“你爸爸還是你爸爸,任何人都無法取代他在你心中的位置,我希望你一如既往地尊重他,多抽空去看看他。”林先生真誠地告訴聰聰:“叔叔是失去過家庭的人,能夠體會到你媽媽的痛苦。你可以不叫我爸爸,但是我會像你爸爸一樣,讓你多一份爸爸的愛。”聽了林先生的這番話,聰聰似懂非懂地松了一口氣,在心里對這個叔叔產生了好感。
專家剖析:婚姻情感心理咨詢師王丹認為,林先生的做法有兩個借鑒之處:一是重組家庭之前,把上一段關系理清,在內心上真正放下了,再進入到下一段感情中;二是以寬松平和的心態做叔叔,而不是急于做爸爸。現實生活中,一些繼父(母)占有欲太強,急于想取代孩子親生父(母)的位置,往往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和不安全感。
幸福錦囊:王丹說,單親媽媽(爸爸)有再婚的想法時,不妨先和孩子多多溝通,并且以孩子年齡能夠接受的方式告知他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在親子之間尚未取得協調前,最好避免讓交往對象貿然地出現在家庭生活中,以免孩子因為這個突兀的現象而產生更大的反彈情緒。
在照顧另一半的孩子時,是很有講究的,例如,孩子不肯吃后媽做的飯,這個時候,后媽不要馬上站出來批評,而是私下告訴孩子的爸爸。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私下告知的目的不是要爸爸批評孩子,而是建議爸爸在孩子下次吃了后媽做的飯時表揚他(她),并告訴孩子,后媽因為做這餐飯費了不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