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出處】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譯注】我從遠處渡過了荊門山,來到楚國境內漫游。
【全詩】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 萬里送行舟。
【鑒賞】
開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發清溪”、“下渝州”,胸懷四方之志,離開蜀中,直奔長江中下游的楚地漫游,在渡荊門之際,寫下此詩。或謂詩中無送別友人的內容,題中“送別”二字為衍文;或謂“送別”乃指與故鄉蜀中戀戀惜別。
荊門,即荊門山,位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古來稱為“楚之西塞”,是蜀、楚交界關隘。越過荊門,意味著告別巴山蜀水,進入楚國境內。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點明行蹤已抵荊門,并交代此行是出遠門,首次出蜀往楚地遠游。開門見山,表達了青年詩人進入新天地時難以抑制的歡快之情。
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抓住舟過荊門后呈現的特有景象,極寫頓然開闊視野的感受:群山隨著迎面撲來的平原沃野迤邐退去,江流也掙脫了山峽的束縛,鋪展在莽蒼的原野中。明胡應麟贊此聯為“太白壯語也”。杜甫《旅夜書懷》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句。丁龍友認為“李是晝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暫視,杜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翁方綱認為“此等句皆適興手會,無意相合,固不必謂相為倚傍,亦不容區分優劣也”。《石洲詩話》)此聯極寫江山荒野之形勢,真乃絳云在霄,卷舒無跡,天然佳句。
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寫江行夜景。長江流過荊門以后,江面開闊,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團團月影映入江中,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而舒卷變幻的云彩結成如同海市蜃樓般的奇景,在碧藍的夜空筑起了座座瓊樓玉宇,詩人天真而豐富的想象,使詩情充滿了奇幻美麗的色彩,展示了一個嶄新的瑰麗世界。此聯上句反襯江水的平靜,下句襯托江面的遼闊。頷、頸兩聯所寫景色,在崇山峻嶺的蜀中和兩岸連山的三峽是見不到的,故詩人于景中流露出初次出蜀的真切新鮮感受和青春勃發朝氣。
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緊扣題面,“送別”之意始出。詩人面對從故鄉流下來的滔滔江水,不禁興起了對故鄉無限依戀之情,一個“仍”字,承上啟下,是“乃”、“因此”的意思。詩人在蜀中度過二十個春秋,一直把蜀中看作是自己的故鄉,如今向故鄉告別,實在是依依不舍。想到送他萬里遠游的長江流水,正是從故鄉流下來的,于是對江水也充滿了感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作結,言有盡而意無窮。故王夫之《唐詩評選》云:“結二語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群,唯此當之。”
此詩風格雄健,意境高遠,自首至尾,一氣渾成,筆勢流暢,非格律所能束縛,自是太白律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