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天地原文及翻譯
莊子·外篇·天地
【原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 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 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 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 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 焉。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 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故執德之謂紀,德成之 謂立,循于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則韜乎 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淵; 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 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 狀。”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 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 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 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 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 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 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 衣。堯問于許由曰:“嚙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許由曰 :“殆哉,圾乎天下!嚙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以敏,其性過 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 ,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 恒。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 父。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堯曰 :“辭。”“使圣人富。”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堯曰 :“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 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 以養德也,故辭。”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夫圣人,鶉居而彀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 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 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 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 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 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 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 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 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 乎大順。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 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圣人乎?”老聃曰:“是胥易 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 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 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 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 之謂入于天。”
將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辭不獲命。既已 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 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于 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 為處危,其觀臺多物, 將往投跡者眾。”將閭葂覷覷然驚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愿先生之言其風也。”季徹曰:“大圣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舉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 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 井,抱甕而出灌,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于此,一 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 “奈何?”曰:“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泆湯,其名 為槔。”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 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 圃者曰:“子非夫博學以擬圣,於于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于天下 者乎?汝方將忘汝神氣,墮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 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 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 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 ,用力少,見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 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與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 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 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 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反于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 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識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 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且渾沌氏 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于東海之濱。苑風曰:“子將奚之?” 曰:“將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 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游焉!”苑風曰:“夫子無意于橫目之民 乎?愿聞圣治。”諄芒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 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 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愿聞德人。”曰:“德人者,居無 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余而不知其 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人之容。”“愿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是謂照曠。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 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溟。”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亂而后治 之與?”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愿,而何計以有虞氏為!有虞 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孝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燋然, 圣人羞之。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 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 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 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 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嚴于親而尊于君邪?謂己道人,則勃 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 飾辭聚眾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 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眾人也,愚之 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大惑者,終身不 解;大愚者,終身不靈。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 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大聲不入于里耳,折楊、皇荂,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至言不 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 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 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 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尊于溝中之 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跖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 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 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鸮之在于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 ,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內 支盈于柴柵,外重纆繳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 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翻譯】
天和地雖然很大,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卻是均衡的;事物雖然紛雜,處理它們的方法卻是相同的;百姓雖然眾多,決定他們言行的卻是國君。國君就是有“德”而又受命于天的人,所以說:遙遠的古代君主統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沒做,一切都遵循著自然的法則。
用道的觀點來對待處理事物,那么掌管天下的國君就是正確的;用道的觀點來看待職位的不同,那么君和臣各自承擔的道義就分明了;用道的觀念來看待各人的才干,那么天下的官吏都可以得到很好地管理;從道的觀念籠統地觀察,萬事萬物全都齊備,應有盡有。所以,通曉天地變化規律的,我們稱之為“德”;萬物運行所依靠的,我們稱之為“道”;國君用來治理天下的,我們稱之為“事”;那些創造性的才能,我們稱之為“技”。技巧與事務相輔相成,事務與義理相輔相成,義理與德相輔相成,德與道相輔相成,道與天地萬物相輔相成。所以說,古時候養育天下百姓的統治者,無所追求而天下富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行變化發展,深沉寧寂而人心安定。《記》這本書上說:“通曉大道因而萬事自然完滿成功,無心獲取因而鬼神敬佩貼服。”
先生說:“道,是覆蓋和托載萬物的,多么廣闊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開心胸排除一切有為的雜念。用無為的態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無為的態度去說就叫做順應,給人以愛或給物以利就叫做仁愛,讓各各不同的事物回歸同一的本性就叫做偉大,行為不與眾不同就叫做寬容,心里包容著萬種差異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賦予的稟性就叫綱紀,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濟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養完備,不因外物挫折節守就叫做完美無缺。君子明白了這十個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濟物的偉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匯聚一處似的成為萬物的歸往。像這樣,就能藏黃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淵,不貪圖財物,也不追求富貴;不把長壽看作快樂,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達看作榮耀,不把窮困看作羞恥;不把謀求舉世之利作為自己的職分,不把統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處于顯赫的地位。顯赫就會彰明,然而萬物最終卻歸結于同一,死與生也并不存在區別。”
先生還說:“道,它居處沉寂猶如幽深寧寂的淵海,它運動恒潔猶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石制成鐘、磬的器物,不獲取外力,沒有辦法鳴響,所以鐘磬之類的器物即使存在鳴響的本能,卻也不敲不響。萬物這種有感才能有應的情況誰能準確地加以認識!具有盛德而居于統治地位的人,應該是持守素樸的真情往來行事而以通曉瑣細事務為羞恥,立足于固有的真性而智慧通達于神秘莫測的境界。因此他的德行圣明而又虛廣,他的心志即使有所顯露,也是因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應。所以說,形體如不憑借道就不能產生,生命產生了不能順德就不會明達。保全形體維系生命,建樹盛德彰明大道,這豈不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統治地位的人嗎?浩渺偉大啊!他們無心地有所感,他們又無心地有所動,然而萬物都緊緊地跟隨著他們呢!這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統治地位的人。道,看上去是那么幽暗深渺,聽起來又是那么寂然無聲。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卻能見到光明的真跡,寂然無聲之中卻能聽到萬竅唱和的共鳴。幽深而又幽深能夠從中產生萬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夠從中產生精神。所以道與萬物相接,虛寂卻能滿足萬物的需求,時時馳騁縱放卻能總合萬物成其歸宿,無論是大還是小,是長還是短,是高還是遠。”
黃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侖山巔向南觀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離朱去尋找未能找到,派善于聞聲辯言的喫詬去尋找也未能找到。于是讓無智、無視、無聞的象罔去尋找,而象罔找回了玄珠。黃帝說:“奇怪啊!象罔方才能夠找到嗎?”
堯的老師叫許由,許由的老師叫齧缺,齧缺的老師叫王倪,王倪的老師叫被衣。
堯問許由說:“齧缺可以做天子嗎?我想借助于他的老師來請他做天子。”許由說:“恐怕天下也就危險了!齧缺這個人的為人,耳聰目明智慧超群,行動辦事快捷機敏,他天賦過人,而且竟然用人為的心智去對應并調合自然的稟賦。他明了該怎樣禁止過失,不過他并不知曉過失產生的原因。讓他做天子嗎?他將借助于人為而拋棄天然,將會把自身看作萬物歸向的中心而著意改變萬物固有的形跡,將會尊崇才智而急急忙忙地為求知和馭物奔走馳逐,將會被細末的瑣事所役使,將會被外物所拘束,將會環顧四方,目不暇接地跟外物應接,將會應接萬物而又奢求處處合宜,將會參預萬物的變化而從不曾有什么定準。那樣的人怎么能夠做天子呢?雖然這樣,有了同族人的聚集,就會有一個全族的先祖;可以成為一方百姓的統領,卻不能成為諸方統領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將是天下大亂的先導,這就是臣子的災害,國君的禍根。”
堯在華巡視。華地守護封疆的人說:“啊,圣人!請讓我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長壽。”堯說:“用不著。”“祝愿圣人富有。”堯說:“用不著。”“祝愿圣人多男兒。”堯說:“用不著。”守護封疆的人說:“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們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為什么呢?”堯說:“多個男孩子就多了一層憂懼,多財物就多出了麻煩,壽命長就會多受些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于培養無為的觀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愿。”
守護封疆的人說:“起初我把你看作圣人呢,如今竟然是個君子。蒼天讓萬民降生人間,必定會授給他一定的差事。男孩子多而授給他們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么可憂懼的!富有了就把財物分給眾人,有什么麻煩的!圣人總是象鵪鶉一樣隨遇而安、居無常處,象待哺雛鳥一樣覓食無心,就像鳥兒在空中飛行不留下一點蹤跡;天下太平,就跟萬物一同昌盛;天下紛亂,就修身養性趨就閑暇;壽延千年而厭惡活在世上,便離開人世而升天成仙;駕馭那朵朵白云,去到天與地交接的地方。壽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導致的多辱、多事、多懼都不會降臨于我,身體也不會遭殃;那么還會有什么屈辱呢!”守護封疆的人離開了堯,堯卻跟在他的后面,說:“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守護封疆的人說:“你還是回去吧!”
唐堯統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禹,伯成子高便辭去諸侯的職位而去從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見他,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夏禹快步上前居于下方,恭敬地站著問伯成子高道:“當年堯統治天下,先生立為諸侯。堯把帝位讓給了舜,舜又把帝位讓給了我,可是先生卻辭去了諸侯的職位而來從事耕作。我冒昧地請問,這是為什么呢?”伯成子高說:“當年帝堯統治天下,不須獎勵而百姓自然勤勉,不須懲罰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賞罰的辦法而百姓還是不仁不愛,德行從此衰敗,刑罰從此建立,后世之亂也就從此開始了。先生你怎么不走開呢?不要耽誤我的事情!”于是低下頭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
元氣萌動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無”,而沒有存在也就沒有稱謂;混一的狀態就是宇宙的初始,不過混一之時,還遠未形成各別的形體。萬物從混一的狀態中產生,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體時稟受的陰陽之氣已經有了區別,不過陰陽的交合卻是如此吻合而無縫隙,這就叫做天命;陰氣滯留陽氣運動而后生成萬物,萬物生成生命的機理,這就叫做形體;形體守護精神,各有軌跡與法則,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養性就會返歸自得,自得的程度達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時。同于太初之時心胸就會無比虛豁,心胸無比虛豁就能包容廣大。混同合一之時說起話來就跟鳥鳴一樣無心于是非和愛憎,說話跟鳥一樣無別,則與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蹤跡,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這就叫深奧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歸于自然。
孔子向老聃請教:“有人研修和體驗大道卻好像跟大道相背逆,把不能認可的看作是可以認可的,把不正確的認為是正確的。善于辯論的人說:‘離析石的質堅和色白就好像高懸于天宇那樣清楚醒目。’像這樣的人可以稱作圣人嗎?”老聃說:“這只不過是聰明的小吏供職時為技藝所拘系、勞苦身軀擔驚受怕的情況。善于捕獵的狗因為受到拘系而愁思,猿猴因為行動便捷而被人從山林里捕捉來。孔丘,我告訴你,告訴給你聽不見而又說不出的道理。大凡人有了頭和腳等具體的形體而無知無聞的很多,有形體的人跟沒有形體、沒有形狀的道并存的卻完全沒有。或是運動或是靜止,或是死亡或是生存,或是衰廢或是興盛,這六種情況全都出于自然而不可能探知其所以然。倘若果真存在著什么治理那也是人們遵循本性和真情的各自活動,忘掉外物,忘掉自然,它的名字就叫做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這就可以說是與自然融為一體。”
將閭葂拜見季徹說:“魯國國君對我說:‘請讓我接受你的指教。’我一再推辭可是魯君卻不答應,我已經對他說了,不知道對還是不對,請讓我試著說給你聽。我對魯國國君說:‘你必須躬身實行恭敬和節儉,選拔出公正、忠誠的臣子管理政務而沒有偏護與私心,這樣百姓誰敢不和睦!’”季徹聽了后俯身大笑說:“像你說的這些話,對于帝王的準則,恐怕就像是螳螂奮起臂膀企圖阻擋車輪一樣,必定不能勝任。況且像這樣,那一定會把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就像那高高的觀樓和亭臺,眾多事物必將歸往,投向那里的人也必然很多。”
將閭葂吃驚地說:“我對于先生的談話實在感到茫然。雖然這樣,還是希望先生談談大概。”季徹說:“偉大的圣人治理天下,讓民心縱放自由不受拘束,使他們在教化方面各有所成,在陋習方面各有所改,完全消除傷害他人的用心而增進自我教化的思想,就像本性在驅使他們活動,而人們并不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像這樣,難道還用得著尊崇堯舜對人民的教化,而看輕渾沌不分的狀態嗎?希望能同于天然自得而心境安定哩!”
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游歷,返回晉國,經過漢水的南沿,見一老丈正在菜園里整地開畦,打了一條地道直通到井邊,抱著水甕澆水灌地,吃力地來來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貢見了說:“如今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頗多,老先生你不想試試嗎?”種菜的老人抬起頭來看著子貢說:“應該怎么做呢?”子貢說:“用木料加工成機械,后面重而前面輕,提水就像從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猶如沸騰的水向外溢出一樣,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種菜的老人變了臉色譏笑著說:“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到這樣的話,有了機械之類的東西必定會出現機巧之類的事,有了機巧之類的事必定會出現機變之類的心思。機變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純潔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齊備;純潔空明的心境不完備,那么精神就不會專一安定;精神不能專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會充實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說的辦法,只不過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樣做呀。”子貢滿面羞愧,低下頭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會兒,種菜的老人說:“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貢說:“我是孔丘的學生。”種菜的老人說:“你不就是那具有廣博學識并處處仿效圣人,夸誕矜持蓋過眾人,自唱自和哀嘆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賣弄名聲的人嗎?你要拋棄你的精神和志氣,廢置你的身形體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養和調理,哪里還有閑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這里耽誤我的事情!”
子貢大感慚愧神色頓改,悵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復常態。子貢的弟子問道:“先前碰到的那個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為什么見到他面容大變頓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復常態呢?”子貢說:“起初我總以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師孔丘一人罷了,不知道還會有剛才碰上的那樣的人。我從我的老師那里聽說到,辦事要尋求可行,功業要尋求成就。用的力氣要少,獲得的功效要多,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卻竟然不是這樣。持守不道的人德行才完備,德行完備的人身形才完整,身形完整的人精神才健全。精神健全方才是圣人之道。這樣的人他們寄托形骸于世間跟萬民生活在一起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到哪里,內心世界深不可測德行淳厚而又完備啊!功利機巧必定不會放在他們那種人的心上。像那樣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會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會去做。即使讓天下人都稱譽他,稱譽的言詞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顧;即使讓天下人都非議他,非議使其名聲喪失,他也無動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議和贊譽,對于他們既無增益又無損害,這就叫做德行完備的人啊!我只能稱作心神不定為世俗塵垢所沾染的人。”
子貢回到魯國,把路上遇到的情況告訴給孔子。孔子說:“那是研討和實踐渾沌氏主張的人,他們了解自古不移渾沌無別的道理,不懂得需要順乎時勢以適應社會的變化,他們善于自我修養調理精神,卻不善于治理外部世界。那明澈白靜到如此素潔,清虛無為回返原始的樸質,體悟真性持守精神,優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你怎么會不感到驚異呢?況且渾沌氏的主張和修養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夠了解呢?”
諄芒向東到大海去,正巧在東海之濱遇到苑風。苑風問道:“你打算去哪兒呢?”諄芒說:“打算去大海。”苑風又問:“去做什么呢?”諄芒說:“大海作為一種物象,江河注入它不會滿溢,不停地舀取它不會枯竭;因而我將到大海游樂。”
苑風說:“那么,先生無意關心庶民百姓嗎?希望能聽到圣人之治。”諄芒說:“圣人之治嗎?設置官吏施布政令但處處合宜得體;舉賢任才而不遺忘一個能人,讓每個人都能看清事情的真情實況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行為和談吐人人都能自覺自動而自然順化,揮揮手示示意,四方的百姓沒有誰不匯聚而來,這就叫圣人之治。”苑風說:“希望再能聽到關于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諄芒說:“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居處時沒有思索,行動時沒有謀慮,心里不留存是非美丑。四海之內人人共得其利就是喜悅,人人共享財貨便是安定;那悲傷的樣子像嬰兒失去了母親,那悵然若失的樣子又像行路時迷失了方向。財貨使用有余卻不知道自哪里來,飲食取用充足卻不知道從哪兒出。這就是順應外物凝神自得的人的儀態舉止。”苑風說:“希望再能聽到什么是神人。”諄芒說:“精神超脫物外的神人駕馭著光亮,跟所有事物的形跡一道消失,這就叫普照萬物。窮盡天命和變化的真情,與天地同樂,因而萬事都自然消亡,萬物也就自然回復真情,這就叫混同玄合沒有差異。”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看武王伐紂的部隊。赤張滿稽說:“周武王還是比不上有虞氏啊!所以天下遭遇這種禍患。”門無鬼說:“天下太平無事而后有虞氏才去治理呢,還是天下動亂才去治理呢?”
赤張滿稽說:“天下太平無事是人們的心愿,又為什么還要考慮有虞氏的盛德而推舉他為國君呢!有虞氏替人治療頭瘡,毛發脫落而成禿子方才敷設假發,正如有了疾病方才會去求醫。孝子操辦藥物用來調治慈父的疾病,他的面容多么憔悴,而圣人卻以這種情況為羞。盛德的時代,不崇尚賢才,不任使能人;國君居于上位如同樹顛高枝無心在上而自然居于高位,百姓卻像無知無識的野鹿無所拘束;行為端正卻不知道把它看作道義,相互友愛卻不知道把它看作仁愛,敦厚老實卻不知道把它看作忠誠,辦事得當卻不知道把它看作信義;無心地活動而又相互支使卻不把它看作恩賜。所以行動之后不會留下痕跡,事成之后不會留傳后代。”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諂媚他的國君,這是忠臣、孝子盡忠盡孝的極點。凡是父母所說的便都加以肯定,父母所做的便都加以稱贊,那就是世俗人所說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說的就都加以應承,君王所做的就都加以奉迎,那就是世俗人所說的不良之臣。可是人們卻不了解,世俗的看法就必定是正確的嗎?而世俗人所謂正確的便把它當作是正確的,世俗人所謂好的便把它當作是好的,卻不稱他們是諂諛之人。這樣,世俗的觀念和看法豈不比父母更可崇敬、比君王更可尊崇了嗎?說自己是個讒諂的人,定會勃然大怒顏容頓改;說自己是個阿諛的人,也定會忿恨填胸面色劇變。可是一輩子讒諂的人,一輩子阿諛的人,又只不過看作是用巧妙的譬喻和華麗的辭藻以博取眾人的歡心,這樣,終結和初始、根本和末節全都不能吻合。穿上華美的衣裳,繡制斑爛的紋彩,打扮艷麗的容貌,討好獻媚于舉世之人,卻不自認為那就是讒諂與阿諛。跟世俗人為伍,是非觀念相通,卻又不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人,這真是愚昧到了極點。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輩子也不會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明白。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個人迷惑,所要去到的地方還是可以到達的,因為迷惑的人畢竟要少些;三個人中兩人迷惑就徒勞而不能到達,因為迷惑的人占優勢。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導向,也不可能有所幫助。這不令人可悲嗎?
高雅的音樂世俗人不可能欣賞,折楊、皇華之類的民間小曲,世俗人聽了都會欣然而笑。所以高雅的談吐不可能留在世俗人的心里,而至理名言也不能從世俗人的口中說出,因為流俗的言談占了優勢。讓其中兩個人迷惑而弄錯方向,因而所要去的地方便不可能到達。如今天下人都大惑不解,我即使尋求導向,怎么可能到達呢!明知不可能到達卻要勉強去做,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棄置一旁不予推究。不去尋根究底,還會跟誰一道憂愁!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下孩子,立即拿過火來照看,心情急切地唯恐生下的孩子像自己一樣丑陋。
百年的大樹,伐倒剖開后雕刻成精美的酒器,再用青、黃二色彩繪出美麗的花紋,而余下的斷木則棄置在山溝里。雕刻成精美酒器的一段木料比起棄置在山溝里的其余木料,美好的命運和悲慘的遭遇之間就有了差別,不過對于失去了原有的本性來說卻是一樣的。盜跖與曾參、史?,行為和道義上存在著差別,然而他們失卻人所固有的真性卻也是一樣的。大凡喪失真性有五種情況:一是五種顏色擾亂視覺,使得眼睛看不明晰;二是五種樂音擾亂聽力,使得耳朵聽不真切;三是五種氣味薰擾嗅覺,困擾壅塞鼻腔并且直達額頂;四是五種滋味穢濁味覺,使得口舌受到嚴重傷害;五是取舍的欲念迷亂心神,使得心性馳競不息、輕浮躁動。這五種情況,都是生命的禍害。可是,楊朱、墨翟竟不停地奮力追求而自以為有所得,不過這卻不是我所說的優游自得。得到什么反而為其所困,也可以說是有所得嗎?那么,斑鳩鸮鳥關于籠中,也可以算是優游自得了。況且取舍于聲色的欲念像柴草一樣堆滿內心,皮帽羽冠、朝板、寬帶和長裙捆束于外,內心里充滿柴草柵欄,外表上被繩索捆了一層又一層,卻瞪著大眼在繩索束縛中自以為有所得,那么罪犯反綁著雙手或者受到擠壓五指的酷刑,以及虎豹被關在圈柵、牢籠中,也可以算是優游自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