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出處】唐·杜甫《畫鷹》。
【意思】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挾來的。它竦起身子想攫取狡猾的兔子,它側目而視,碧眼很象愁苦的胡人。
【全詩】
《畫鷹》
.[唐].杜甫.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賞析】
這首題畫詩,約寫于唐玄宗開元末年,系老杜早年之作。它通過對畫鷹的精彩描繪,既抒發了詩人嫉惡如仇的情懷,也表達了詩人的凌云壯志。
作為題畫詩,顧名思義,是在畫上題詩,詩與畫本身密不可分。其基本內容大略有二: 一是贊畫之美;二是闡發畫意,寄托感慨。此詩為我國題畫詩的早期作品,以贊畫為主,兼寫懷抱,故對畫面本身進行生動的描繪即是此詩最突出的特色。首句“素練風霜起”即采用倒插法,極力刻畫蒼鷹的氣勢,入手突兀,吸引讀者注意;接著兩聯對畫鷹進行具體的描繪。如果詩人只是對畫面進行客觀的描摹,那就極易流于死滯,缺乏生機與活力,當然也就難以再現畫作的風神意趣。杜甫采用了以真鷹擬畫鷹的手法,用“思狡兔”、“似愁胡”、“光堪摘”、“勢可呼”,將畫鷹的各種神情動態描繪得極為生動,傳神寫照,足可亂真!尾聯則更直接將畫鷹當作真鷹:“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通過豐富的想象,使鷹在廣闊的天地中翱翔、搏擊,使鷹的形象更加豐滿、逼真。清人浦起龍評此詩曰:“ ‘?身’、‘側目’,此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堪摘’、‘可呼’,此從畫鷹見真,又是飾色寫。結則竟以真鷹氣概期之。”(《讀杜心解》)此說可謂中的之論,“以真鷹擬畫,又是貼身寫”。的確抓住了此詩最突出的藝術技巧。惟其“以真鷹擬畫”,才使全詩充滿了動意和動感,極寫鷹之如生,使其神情畢現,奮發昂揚,畫鷹確如真鷹;但詩中所寫之鷹,畢竟不是真鷹,故此詩又始終緊扣“畫字”,貼切畫鷹而寫。惟其如此,才符合題畫詩的意旨,才顯示出詩人善于詠物而不即不離的真本領。由于畫鷹的雄姿勃發,氣度不凡,詩人的豪放銳氣也才有所寄托,收局精悍,使人由畫鷹聯想到詩人,這樣,就將狀物與抒懷自然而然地結合在一起,既使“畫鷹”有了活的靈魂,又使人的品格情致有了形象化的表現。
此詩雖是一首早期的題畫詩,并非真的將詩題在畫上,但由于詩人技巧高超,使詩本身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給人美的享受,它不愧為題畫詩中之杰作。
【評說】
本詩選自《全唐詩》卷二二四。
杜甫(712—770),唐代大詩人,字子美,河南鞏縣(今屬河南)人。天寶初,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后因獻三大禮賦,受玄宗賞識,授京兆府兵曹參軍。安史亂起,謁肅宗於鳳翔,拜左拾遺。不久,他棄官入川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劍南節度使嚴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他的詩,深刻、廣闊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因而有“詩史”之譽。杜甫工書法,對書法、繪畫有精深的鑒賞力。有《杜工部集》。
本詩首聯就題寫,寫盡題面意,詩人運用倒卷手法,以驚疑之勢發其端。頷、頸聯緊承“畫作殊”,正面描繪畫鷹栩栩如生的形貌,靈動的神態,如同真鷹一般。王嗣奭說:“中兩聯,皆是畫作殊”(《杜臆》),極是。尾聯,詩人發出“擊凡鳥”的藝術意想,寄寓自己的乘風奮飛的志向和嫉惡如仇的襟懷。這首題畫詩,先以真鷹擬寫畫鷹,又從畫鷹見真鷹,句句寫鷹,處處不離畫,在工整嚴謹的格律中,詩筆靈活飛動,詠鷹抒懷,托物寓意,不粘不滯,寄寓深遠。王西樵評此詩:“命意精警,句句不脫畫字”(翁方綱《石洲詩話》卷六引),確是極中肯綮的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