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出處】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意思翻譯】千年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遺憾深深,琵琶曲中傾訴的 分明是她的滿腔愁怨。
【解析】
琵琶: 本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后傳入中原。胡語: 胡音,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樂曲。據(jù) 《琴操》 載: “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怨恨曲中論: 即怨思之情從彈奏琵琶的樂曲中表達(dá)出來。句意: 昭君雖死,其怨恨難平,千載之后,琵琶怨曲仍在流傳。表現(xiàn)了作者對昭君的無限同情,同時(shí)也抒發(fā)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激憤情緒。
《唐宋詩舉要》 卷五引清吳汝綸曰: “篇末歸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曰雖千載以上之胡曲,茍有知音者聆之,則怨恨分明若面論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 俞陛云 《詩境淺說》丙編: “沈歸愚推此詩為絕唱,以能包舉其生平,而以蒼涼激楚出之也?!?/p>
【全詩】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tái)連朔漠,獨(dú)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shí)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賞析】
原詩的明妃: 即王昭君。紫臺(tái): 紫宮,皇帝所居。朔漠: 北方沙漠之地。青冢: 昭君墓,在今內(nèi)蒙古一帶的呼和浩特市南。相傳塞外一片荒蕪,只有昭君墓旁有片青草。畫圖省識(shí)春風(fēng)面: 傳說漢元帝命畫師畫宮女容貌,宮女多賄賂畫師。王昭君貌美,不肯行賄,畫師故意將她畫丑,因此得不到青睞。元帝沒有見過她,直到她被遣嫁匈奴召見時(shí),元帝見她容光煥發(fā),是后宮第一美人,大為驚訝,知為畫師所欺,怒斬畫師。此句說,元帝只能在畫圖中約略地看到她的青春美貌。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昭君死在匈奴,不得歸漢,惟魂魄在月夜歸來。琵琶: 琵琶原是西域胡人的樂器。分明怨恨曲中論: 今琵琶曲有“昭君怨” 的樂曲。王昭君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人們同情絕代美人王昭君不得志于帝王之家,遠(yuǎn)嫁異域,寂寞凄涼。實(shí)際上 “昭君和親” 對各民族彼此關(guān)系的和睦是有貢獻(xiàn)的。杜甫此詩突出地將王昭君的怨恨寫出來,為昭君千百年來的凄涼處境爭取了不少同情的詠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