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出處】唐·柳宗元《漁翁》。
【意思翻譯】回頭來看,漁翁已駕船行至江心,水中倒映著青山和藍天,片片白云仿佛正在與船兒追逐嬉戲。
【全詩】
《漁翁》
.[唐].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注釋】 ①西巖:永州 (今湖南零陵縣) 之西山,在湘水之濱。清湘:清澈的湘江,因湘江流經永州。燃楚竹:以楚竹為柴燒飯,因永州戰國時屬楚地。②欸(ai)乃:搖櫓之聲,或稱舟子搖船時應櫓的歌聲。唐時民間漁歌有《欸乃曲》。③無心:指白云自由自在地飛動。
【全詩賞析】
蘇東坡論柳宗元詩以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后》)。這一點表現在他的山水詩里特別明顯,的確達到了枯和膏、淡和濃的完美的統一。其原因主要有兩條:納人于山水;寄情于他人。
據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詩中的“西巖”的景物實在不必恭維,那山谷深遠低洼,有的象蟻垤,有的象蟻穴,如此而已。但如果有人在這山水間,那就大不相同了。西山之夜,沉寂而安靜,突然出現一個漁翁傍巖而宿,這夜,這山,便頓添活氣。當清晨漁翁汲水生火做飯的時候,清清的湘江,蔥翠的楚竹,也便隨之生動起來。詩人以“清湘”代水,以“楚竹”代柴,就使漁翁一掃凡俗之氣,山水變得明凈澄潔,情趣變得古雅稚拙。下面詩人之筆格外輕靈圓活,于反常中創造了一種奇異之美:當清晨的霧靄消散,紅日冉冉升起的時候,漁翁卻不見了。這里不僅寫了人,而且寫了人的活動,在山水的背景上忽然隱去,多么奇妙,莫非山水之靈又歸體返本嗎? 忽聽“欸乃”一聲,循聲望去,山水變得更加青翠碧綠了。“欸乃”和“山水綠”本來沒有什么關系,但于驚異之際,忽聞棹歌,頓時心曠神怡,覺得山水也格外嬌美了,這正是感覺通聯的作用。這一句充滿了人的活動,發“欸乃”之聲的是漁翁,聽聲音的是作者,而感覺山水之綠的既有漁翁也有作者。這樣寫也為下邊兩句轉換描寫角度作了準備。當船到中流,回頭遙看天際,那西山上的白云還在追逐著小舟。白云當然不會追逐,是小舟前進時人對遠處景物的感覺,那么“回看天際”的是人,見“云相逐”的是人,與“云相逐”的還是人。毫無疑問,這首詩句句寫人,人是景物的中心,人給山水以靈魂,沒有人,山水就僅僅是山水而已。詩人的這種審美觀點運用于創作,即便殘山剩水也會帶一股靈氣。
作者寫這首詩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抒發情感,他的情感就寄寓在漁翁身上。在詩里,作者先在旁觀,后在傾聽,逐漸入神,到聽“欸乃”之聲,看“山水綠”的時候,漁翁和作者的身影就有了部分的交疊。到“回看天際”時,就產生了意象的復合,分不清是漁翁還是作者了。實際上,作者面對眼前的景觀,漁翁的意態,早已身立于斯,魂寄于彼了。所以他能寫得如此真切,轉換如此自然。另外,漁翁是志趣孤高的化身。他獨傍西巖而宿,飲清湘,燃楚竹,于山水間獨自往來隱現,有情寄于山水,無緒看白云相逐。作者在輕筆淡墨中刻意表現漁翁的超脫,這種超脫不是看破紅塵而與世無爭,而是一種情懷的特殊表現方式,或獨釣寒江,或嘯傲山水,一蓑煙雨任平生。總的說,在漁翁的身上閃現著詩人的影子,詩人孤高的品格具體化為漁翁的形象。
詩人的獨特的審美理想和孤高志趣是以平常、簡古的山水描寫表現出來的,而作者的濃烈的情感又是靠形象的塑造而淡淡地流露出來的。讀者從“枯”的表層下可以品嘗到豐的旨趣,從淡淡的形象描繪中可領受到濃情的感染。柳詩確實是山水中的佳作杰構,蘇評也的確是行家里手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