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出處】唐·韓愈《山石》。
【意思翻譯】夜漸漸深了、我獨自靜臥,聽那夏夜歌唱的百蟲,漸漸停歇了它們的歌曲,一輪清月從山嶺中出來,把它皎潔的光輝送入了窗扉。天將明時,我獨自離去,此時還看不清道路,山路低低高高、高高低低,煙霧繚繞的山谷,一定踏遍了我的足跡。
【全詩】
《山石》
.[唐].韓愈.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度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促為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題解】
這首詩作于德宗貞元十七年(801)七月二十二日,所游為洛陽北惠林寺。韓愈散文句奇語重,大筆淋漓,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詩明麗濃墨爽朗幽默地抒發其嵚畸磊落的胸懷,與其散文風格相似。詩繼承杜甫現實主義傳統而有所開拓。
詩寫與李景興等人到惠林寺一次游覽,回歸大自然,游得如孩子一樣投入。時韓33歲,在洛陽做郁郁不得志的幕僚,全詩硬筆高言大句,無一汲汲戚戚語,可見胸次拿云。
“山石”二字系取首句頭二字為題,全詩所寫雖非山石,但詩中主人公個性獨特,詩的風格氣氛遒勁雄美,倒也頗似犖確山石的堅勁。詩人的行徑性格,具有山石嵚畸磊落的特點,說“山石”二字點題,非隨意拈來,頗有道理。
詩雖依時間順序記游蹤,但材料剪裁精當,多能準確表現事物典型特征,因而形象生動突出,給人鮮明難忘印象。如以“山石犖確行徑微”狀途中地形,以“蝙蝠飛”狀韓一行人于黃昏同時到寺,以“芭蕉葉大梔子肥”寫寺院風光及眾人游興,以幽默和自我調侃的筆調寫古寺佛畫“以火來照所見稀”,以蓬勃崢嶸的雍容寫齋飯“疏糲亦足飽我饑”,以“百蟲絕”的古寺夜靜烘托下弦“清月出嶺”。翌晨獨去,以“出入高下”的煙霏渲染亂山無路,以“山紅澗碧”襯托高大的松櫟,以“水聲激激風生衣”加強“當流赤足” (赤腳涉澗)的快樂。字字句句語言符碼準確,可稱快人語快游快詩,無一腐語弱語偽語造作語。韓愈論文《答李翊書》云,“惟陳言之務去”,《山石》可說是務去陳言的詩,誦之剛健通脫,熱愛生活之氣撲面而來。
末四句將山寺夜游晨游上升為超脫塵海的無上幸福,可見其一世以苦為樂的奮斗精神。
【全詩賞析】
這首七言古詩采用《詩經》傳統的標題方式,取首句“山石”二字為題。從內容看,它并非是詠山石的詠物詩,而是一首紀游詩。詩篇循著往還山寺的游蹤寫來,描述了由黃昏至夜深再到黎明之后寺里山間的不同景色和獨特感受,可以說是一篇詩體的山水游紀。至于此詩的寫作年代,則頗有歧說,從詩中所寫多為南國景物來看,當是韓愈貶官陽山或潮州所作。
詩的前八句寫由山路進入山寺所見所為所感。起筆“山石犖確行徑微”一句括盡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險峻的山石、仄狹的山間小路,令人想見到詩人攀登之不易。第二句以“蝙蝠飛”寫到寺所見,表現出黃昏籠罩下古寺的岑寂。“升堂”兩句寫寺院之景,用“大”字、“肥”字分別形容雨后芭蕉葉和梔子花的滋潤與新鮮,姿態喜人,富有特征;“僧舍”兩句寫寺壁之景,用“好”字“稀”字先后描狀寺僧對壁畫的夸耀和詩人的難以辯識,不僅寫出夜色的黑濃、轉深,也隱隱透露出遺憾的情緒。接下來寫僧人的鋪床置飯和詩人的飽餐“疏糲”,也不是尋常之筆,借此表現出正是山僧的殷勤與情誼,令詩人特別開懷;從構思上說,此二句又與結末“人生”數句隱相照應。
九、十兩句寫夜宿情景。百蟲絕響,萬籟俱寂;明月出嶺,清光入戶,更增添了環境的幽靜。詩人僅用十四個字就把靜臥中的感受充分傳達出來,使讀者體味到古剎夜半的一種空靈境界;而詩人傾耳舉目的神態也仿佛如見。
“天明”六句寫天明之后離寺游山。隨著詩人的腳步和時光的推移,山景便在次第更新:拂曉煙霧迷蒙,詩人披草尋路,行高就低,摸索前進,自有一番情趣;待到朝日東升,“煙霏”盡消,野山展現新姿,但見山花火紅,澗水碧綠,紅綠掩映間,粗大的蒼松古櫟隨處可見,令人目不暇給。當詩人赤足踏在澗石之上,聽水聲淙淙,任清風拂衣,何等的自由自在!這是一幅多么富有詩意的山行圖!人置身于大自然如此美妙的境界中,怎能不寵辱皆忘,作遺世之想!這就很自然地引出結尾的四句,以抒發人生感慨來總結全詩。“人生如此”總挽以上所寫的深山古寺之游,山中的自然美、人情美,與詩人局促人下的黑暗官場污濁世俗形成強烈對比,使之樂而忘返,不由得呼吁同游者:“嗟哉同游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這兩句雖說是直抒胸臆,而詩人面對自然、人生,一吐內心抑郁之氣的情態,宛然可見。
這首詩汲取了山水游記的特點,以素描式的散文化筆法和結構形式紀游寫景,幾乎是一筆一個境界地逐層寫來,有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