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的過去式-社會
我的童年落在80年代,身邊的吃穿住用都談不上豐富,一個大院子里,張家有李家沒有的,都是要拿出來共享的,雖然我們不管這個叫新經濟模式。
我第一次喝可樂,就是別人共享給我的。當時院子里一個小朋友拿出了一瓶黑黢黢的東西給我們嘗,四五張急切的嘴巴分別對著瓶嘴猛灌了一口,結果有人覺得嗆,有人覺得苦,有人說甜,還有個說一股子中藥味兒。現在才知道說有藥味兒的那個嘴巴最好使,因為可樂本來就是配藥配成了飲料的。
大院里的老陳頭是做豆腐的,每天早上他會把磨豆腐剩下的豆漿分分,一家一茶缸,大人喝不夠,加點白糖煮了給小孩解饞正好。到了晚上老陳頭賣豆腐回來,如果三輪板車上還剩著一塊兩塊豆腐沒賣出去,他會切成小塊,稍微煎一下,撒點鹽,招呼我們幾個孩子去吃。那時候家家戶戶沒有電話,老陳頭叫我們過去享受“共享餐桌”,只需要敲三下家家通著的暖氣管子。
一路讀書到了大學,身邊才總算有了電話,但也是共享的。一個宿舍樓就一臺,六位數的電話號碼人人都背得出。電話擺在樓下的收發室里,鈴響了寢室聽不到,阿姨接了電話后,會在大喇叭里向宿舍廣播:“203,李同學,電話。”無論來電找誰,整個宿舍樓都知道。因此我早就知道共享經濟就意味著沒有隱私,那些年沒有大數據,可誰的電話多全系的男生女生都知道。
在我們那個時代的共享生活里,抄在本子上的歌詞、小說,一個宿舍的食堂飯卡、自行車、耳機都是共享的。如同人工智能對用戶行為的精準細分,在寢室可共享目錄中,男生可以共享的還有球鞋、臉盆等私人物品,女生就對此比較嫌棄。
在那時,我們也開始了“網絡”購物。我曾省吃儉用了一個月,攢了百十塊錢,到郵局憑著一本雜志上的郵購信息匯了款。一個月后,一套書和一臺短波收音機到貨了。速度雖然慢點,但當年買的東西瓷實,除了慢,跟今天的網購體驗比并不差。
后來翻書,才知道美國100多年前有個叫西爾斯的鐵路代理,他發現鄉下的美國人購物不方便,于是他搗鼓出來一個東西叫西爾斯郵購目錄,把大家需要的東西都列在上面,標上價格配上圖,郵寄到家家戶戶。誰需要買什么,從西爾斯訂購就行了,鐵路送貨,而且貨到才付款!這跟我們今天的網購何其相似!西爾斯因此發家致富,還開了百貨店,建了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西爾斯大樓。我不知道西爾斯郵購目錄現在是否還發行,一次跟一個美國人聊天,他說他小時候最開心的就是收到圣誕版的西爾斯目錄,厚厚的一本,里面什么都有,他知道不能都買,但是可以開心地看上一整天。他說話的表情,就像是我身邊的剁手黨在談網紅店上新。
現在我們人人都熟悉網購,也知道共享經濟的各種利弊,但可能很少會想,跟過去相比,工具在推陳出新,可是我們在理念上并沒有太多的發明創造,只不過把紙張的目錄換成了電子目錄,把鐵路換成了現代物流,用平板手機代替了敲暖氣管子,點子卻還是100年前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