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深度-生活
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好人善人也會痛,也會死。既然好人善人最終結局與惡人一樣,行善所為何來?
已過世的臺灣樞機主教單國璽,堅持行善,他認為只要有愛,就能造福別人,也能克服困難,于己于人都有好處。人人都希望無風無浪,即使有難,也希望有貴人搭救,盡快解決。他告誡大家不要把難關視為“絆腳石”,而是當做“墊腳石”,在困難中活出愛,生命才有深度,有姿采。
他患癌后,堅持老骨頭要“廢物利用”,把握時間,鼓勵患病的人珍惜生命。四年來,他帶病展開“生命告別之旅”巡回演講,超過200場次,逾12萬人聆聽,其中包括8000名囚犯。
他提到:一生累積不少榮譽、地位和別人的敬愛,在下意識里,難免得意,甚至成了他追求的目標。不自覺的驕傲,才最可怕。但病中的出丑,使他得以“掏空自己”。
第一次,因為吃了強烈利尿劑排肺積水,那時他穿著圣袍主持彌撒,藥性發作,尿濕褲子,還拉了一地尿水。第二次是在醫院中,吃了瀉藥,半夜藥性發作,便叫醒熟睡的男看護攙扶去如廁。還未到馬桶前,糞便就忍不住撒在地板上。
男看護不小心踏上一堆糞便,滿腹不高興,一邊沖洗,一邊抱怨。并將他的睡衣褲脫下,讓他赤裸裸地坐在馬桶上,用水沖洗他兩腿上的糞便,同時如同訓斥小孩子一樣,教訓他這個九旬老翁:“離馬桶兩三步,你都忍不住!給我添麻煩!”
單國璽自述:“這些話猶如利刃,將我的自尊、榮譽、頭銜、地位、權威,一層層剝掉了。”
他感謝那位男看護,治愈他心靈的宿疾,使之煥然一新,恢復了兒童般的純樸謙卑。
在痛苦中體驗到愛,也許就是行善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