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情緒的遙控器-文明
1
成功藝術品的魅力在于感染力。有個性的建筑在帶給人視覺震撼的同時,也影響人大腦的生理狀態,左右著人的情緒。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濃縮著生命傷痛的稀世作品《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它的設計者,是大屠殺幸存者后代丹尼爾·里伯斯金。他在設計之初就明確了自己并不想創造一個撫慰人心的空間,而是直接把歷史的傷痕具象化成曲折破碎的空間。
游客在踏入這座建筑的一剎那,前一秒的雀躍心情會在莊嚴肅穆的建筑面前沉靜下來。建筑內的斜坡地面和不垂直的空間會讓人頭暈目眩;象征著生命痛苦的表情、幅寬被強制壓縮的長方體建筑會令人感到不適;20多米高的黑煙囪式的空間會引人反思。
2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是建筑大師,但我們的直觀感受能詮釋一些設計原理。
我們選擇家具時會傾向于具有柔和曲線的家具,即使并不太了解曲線在視覺上要比直線更有親和感。身處天花板高度較低的環境內,能更快解答出關于限制主題的藝術理念,比如:束縛、限制;在天花板較高的環境中居住的人,則更擅長解答涉及自由主題的藝術理念——即使他們并沒有讀過卡爾森管理學院心理學家瓊·邁爾斯·萊維的理論:室內天花板的高度也會左右人的思維風格。
人們在藍色房間內容易被激發想象力,在紅色房間內則短期記憶力更好——雖然有的人并不了解心理學:紅色往往和危險聯系起來,讓人更警惕;藍色環境下人的創造性輸出則是在紅色房間中的兩倍,因為藍色會讓人想起天空和海洋,從而激發想象力。
3
鋼筋混凝土的建筑宣示著人類塑造地球的雄心,可越來越多的城市人在抑郁癥、慢性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各種城市壓力病中掙扎的痛苦,也在警示著人類對自然的越界。其實,自然環境的視覺刺激可以抵消一些城市生活的壓力,起到很好的精神治愈的效果。
所以,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和諧度是衡量建筑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在英國曼徹斯特皮卡迪利花園設計了一堵弧形混凝土墻。但當地市民很不喜歡,因為弧形的混凝土建筑帶給人一種壓抑感,讓人聯想到柏林墻的外觀,不符合花園的氣質。而且建筑本身還被指責成反社會行為的溫床——流浪漢非常喜歡聚集在這里。于是,市民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請愿,要求把鋼筋水泥墻變成城市花園。
生活在數百萬陌生人中,對個體來說是非常不自然的事情。如何消減人們的孤獨感就成為城市建筑的一大使命。
社會學家威廉·懷特曾建議城市規劃人員在公共空間中增加建筑,將人們在物理空間中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他們更有可能相互交談。他稱之為“三角測量”。
像美國時代廣場上的花崗巖長凳,就很好地解決了社會孤立這個潛在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