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如山倒,愛去如抽絲-生活
黃西曾在脫口秀里說:“聽說美國離婚率已經到了50%,嚇死我了!這豈不是說我的婚姻有50%可能白頭到老!”
當然黃西只是說笑。對大部分人來說,分手仍是錐心之痛,但這也是很可能遇上的大概率事件。高曉松前妻徐粲金說,“我見證了父母幸福完整的婚姻……我以為,愛就是應該互相扶持的,婚姻就是應該白頭偕老的”。可惜,世易時移,老派的婚姻觀,不小心便會在當今現實里碰壁。一篇研究依戀與分手的美國論文開宗明義地說:“70%的大學生會經歷分手,美國43-50%的首次婚姻會以離婚告終。”
從大腦FMRI圖看,熱戀如成癮,失戀如戒煙。離開一個人,從來都不是件容易之事。分手代價高昂,哪怕是主動提出分手一方也同樣感覺恐懼遺憾。被分手的那方(Rejectee)感覺總像晴天霹靂,他們更憤怒,更嫉妒,更容易抑郁,更覺自尊下降,也更容易陷入“為什么會這樣”的窮思竭慮狀態。而主動分手那方(Rejector),則要付出在婚戀市場上名譽值下降的痛苦代價,由于更容易被周遭人際網絡視為冷血殘酷無理取鬧,所以也就更花力氣美化分手、澄清傳言。
分手之后,男女的應對策略其實相差無幾,都會找朋友談心排解,也都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一個有趣差異在于,女性不管是主動分手還是被動分手,都會去買漂亮衣服,似乎是在潛意識里開始為“再入約會市場”而做好準備,男性則無此反應。不論男女,不甘死心、拼命聯絡前任的比例差不多。不過,對于被打擾的前任來說,女性絕對比男性更覺驚恐,可能是因為女性死纏爛打主要靠網絡和電話留言,而男性死纏爛打者更可能直接出現在家門口甚至家中。
電影《非誠勿擾2》里的離婚儀式,比大多數婚禮看上去更高端大氣上檔次。現實中,王菲說:“我還好,你也保重”。李亞鵬說:“愛你如初,很遺憾,放手——是我唯一所能為你做的”。高曉松則說:“感謝雙方親朋好友多年來的厚愛,感謝媒體朋友和雙方粉絲的關懷,感謝時光于流逝中的恩寵,感謝成長與回望,感謝緣分,感謝信仰。”乍一看,簡直以為他寫的是婚禮致辭。更多處在糟糕婚姻中的人讀完這則離婚聲明,眼前一亮看到曙光,離婚原來可以是這樣“一別兩寬”的好事,為了“各生歡喜”,實在不妨一試。
這就是為什么,分手就像傳染病,常常在人際圈里蔓延。布朗大學的羅絲·麥克德莫特(RoseMcDermott)等人發現,看到一位親密友人離婚,你的離婚風險即上升75%。看到一位同事離婚,離婚風險上升55%。看到“朋友的朋友”離婚,離婚風險上升33%。這種“離婚傳染效應”更受心理距離影響,而不受地理距離制約。千里之外的兄弟姐妹離婚,一樣能使你的離婚風險上升22%。
盡管很多人以為“生了孩子婚姻就穩定了”,但黃奕、王菲、高曉松與這項追蹤了12000多人的研究都會告訴你,孩子存在并不降低離婚風險,如果你真的看重婚姻,那么請對朋友的八卦保持關注,并在朋友婚姻風波起時,盡量支持他們言歸于好——相信科學吧,這對你自己的婚姻穩定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