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見物語-視野
櫻花最能喚起人們對日本的想象。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是日本政府規定的“櫻花節”。在狹長的日本列島,櫻花從南到北依次綻放。在這段時間,日本氣象廳會發表各地櫻花開花日期的預測,稱為“櫻前線”。從九州開始,直到北海道為止,這一條“櫻前線”推進到哪里,櫻花就輪番張揚到哪里,熱鬧的櫻花宴也由南而北蔓延。
日本有一民諺:櫻花7日,就是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為7天。因其短暫而熱烈,日本媒體總會跟蹤報道櫻花的每一寸生長,花朵開始綻放了,人們愛憐地稱其為“初花”或“初櫻”。一般到了接近盛開的時候。日本人便放下手頭所有的事,與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帶著便當和啤酒來到櫻花樹下賞花,好像整個國家都為短暫的櫻花盛放發狂了。
貴族的趣味
賞櫻花,日語寫作“花見”。“花見”在日本歷史悠遠。最早提到櫻花的文學作品是日本古老的典籍《古事紀》與《日本書紀》。
奈良時代(710~794年)的日本崇尚梅花。這是因為日本深受唐朝影響,在唐詩里梅花孤傲、清幽、高貴、華麗。遺唐使把詩歌帶回日本,同時也把梅花之愛帶到扶桑。日本國土沒有梅花,貴族們多從唐詩里感受梅花,即使如此竟然一時詠梅成風?!度f葉集》中有梅花詩百余首,而櫻花詩只有四十余首。到了平安朝的《古今和歌集》,櫻花詩增至百余首,而梅花詩只有二十余首,詩人吟詠的一增一減,可見貴族趣味的變遷。
唐朝時的中國,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深受日本人喜愛的白居易有多首寫櫻花的詩,比如“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再加上櫻花盛開的時節適合于戶外聚會,日本貴族很快就開始迷醉起櫻花來。
受到中國廣泛影響的平安時代(794~1185年)也是日本宮廷文化的黃金時代。這段時期花道發展迅速。清少納言(996年~?)在《枕草子》中寫道:“走廊的欄桿邊立著一只很大的青瓷瓶,插滿美麗的櫻花枝,有些長達五尺,花朵伸展到欄桿外。”可見櫻花成了宮廷生活微妙愉悅的源泉之一。平安貴族還把小枝的時令鮮花(櫻花自然也在其中)插發或冠為飾,成為一時風雅。
平安時代的文學高峰,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描述了早期日本貴族的櫻花之戀,這本書中專門有一章名為《花宴》。講述源氏二十歲的春天,二月二十過后,天皇于南殿舉行櫻花宴會。和通常的宴飲一樣,花宴上有舞蹈和彈奏日本十三弦古箏的表演。
平安時代的貴族生活方式看起來淺薄無聊,實際上花宴并不像表面看起來這么膚淺,其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含義。能夠被上層貴族召見,參加花見出游是一種無上的光榮,而且是表現個人魅力、機敏、智慧和運動才能的機會,才藝的展示是否能給上司留下深刻印象,對個人前途至關重要,所以花見之會暗含著明爭暗斗。對有些人來說,花見也是建立個人關系網和個人提升的絕佳時機。
不過賞櫻這種平安時代的都市文化深受地理和社會階層的局限,花見屬于皇家的、貴族的趣味。平安時代的宮廷文化衰落之后,花見文化流傳到日本島各地的武士階層中。在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權傾一時的豐臣秀吉在1598年3月15日召開了醍醐寺花見,這次賞櫻花會以其豪侈華麗而彪炳史冊。據說醍醐寺花見耗費巨資,為此建造了幾重宮殿,參加者有1000多人。據說秀吉為了在這天賞花,從鄰國移植了將近700棵櫻花樹。5個月后,秀吉去世了。臨終發出了人生如櫻花一樣短暫的慨嘆:隨露而生,隨露而散,此乃吾身,如煙往事,宛如夢中之夢。
大眾的娛樂
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年)觀賞櫻花更加普及到民間。江戶時代文化的承擔者由貴族和武家轉向財力充足的新興階級——町人。豐裕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使町人對茶道、花道及其他此前為少數精英所獨享的行為十分熱衷。
江戶時代的花見增加了吃吃喝喝、唱歌跳舞的內容?;ㄒ娧顼嬙诿耖g非常流行。在今天,日本人觀賞櫻花的同時還會吃櫻花餅,這種櫻花季節里最常見的小點心其實就是淡粉色的年糕——里面是紅豆沙餡,外邊包上腌制過的“大島櫻”的葉子。品嘗的時候可剝去葉子,也可就著葉子一起吃,別有滋味。
當時人們集中在東京的上野等地賞櫻,如今的上野公園當年曾是德川幕府的家廟
1624年修建完備的寬永寺。在寬永寺建立之時移種了許多櫻花,開啟了上野公園賞櫻名園的歷史。
現在上野公園已有1300多株櫻花,其中有櫻花名品“染井吉野”。上野公園櫻花大道的緋紅云朵,早已在魯迅筆下化為國人對日本櫻花的第一印象。而花開時節在夜間燈光下觀賞“夜櫻”,是日本人賞櫻的獨特方式。
民眾聚會賞櫻,這種公眾行為被當權者所鼓勵,因為它提供了發泄日常生活壓抑情緒的時機和出口。今天,日本各個公司多在樹形優美的櫻花樹下鋪上席子擺上食物,喝酒、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櫻之戀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植物像櫻花一樣從古到今一直深受一個國家的寵愛,也沒有哪一種植物像櫻花一樣能夠承載那么多的象征和使命。
文學作品里的櫻花被作者賦予的立意千姿百態。1911年,日本文學家永井荷風在《賞花》這篇短文中這樣描寫江戶時代的浮世繪:“靜靜春日的內庭、吹拂的驟風、垂散的櫻花、為風而驚的姬君,那是一個業已消失的歡樂之夢。”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多次寫到櫻花,比如“他們一來到西邊回廊的入口處,映入眼簾的便是紅色垂櫻,馬上使人感覺到春天的景色。這才是真正的春天!連低垂的細長枝梢上,都成簇成簇地開滿了紅色八重櫻,像這樣的花叢,與其說是花兒開在樹上,不如說是花兒鋪滿了枝頭”。
八重櫻是日本的櫻花名品之一,日本培植的櫻花種類非常多,比如染井吉野櫻,此種櫻樹盛放的花瓣在微風中輕搖,形成人們熟悉的“花吹雪”的美麗景觀。其他著名品種還有純白色、主要生長在山野間的山櫻和枝條柔嫩的枝垂櫻,枝垂櫻的枝條柔軟飄逸如秀美的長發,迎風飛舞,主要在寺廟中種植。
日本人為什么會為一種植物如此狂熱呢?《櫻花的文學史》一書的作者小川和佑感嘆道:“男性通過櫻花看到的是一種甘美的死,女性透過櫻花看到的是自己內心深處復雜的情愫。當這兩種關于櫻花的夢相互重疊合二為一之時,那好比盛開的繁花一樣極具魅力的死便會陶醉每一個人。而這樣的情景正是我們心底深處潛在的最普遍的櫻花觀。”
今天的日本人以數碼相機取代了畫筆,俳句中的田園舊夢如今在流行歌曲中傳唱,如今的花見之會,從中獲利最多的可能是啤酒廠。但是日本人源遠流長的對自然飄零之美的熱愛依舊沒有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