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過的有彈性-生活
上次出差,在酒店富麗堂皇的自助餐廳吃飯,剛好和一位前輩坐一桌。他說,他住過很多國家的酒店,其實最懷念的,是一次野外地質考察時,住的50元錢一晚的小旅館。
那是西部的一座高原小城。天空和云朵都很低很低,到了夜晚,漆黑的夜空里可以看到明亮的星星,不像是在你的頭頂,而像是在你的前、后、左、右。
人被星星包圍著,在寧靜遼遠的地方,多像一個清麗的夢境。
我驚訝的地方在于,50元錢一晚的簡陋旅館,也是可以被懷念的。原來,不止有五星級酒店、飛機頭等艙和愛馬仕,才是最好的生活。
后來,我得知那位前輩偏愛生活的簡與素,山珍海味吃得,路邊兩元錢一碗的餛飩也吃得;寶馬奔馳坐得,鄉間農夫開的拖拉機也坐得。
他過的是一種有彈性的生活。
著名的投資大師查理·芒格也很喜歡彈性的生活,他的公司有私人飛機,他卻喜歡和普通人一樣坐國家航空。助理曾經問他,為什么不坐私人飛機呢?查理·芒格說:因為我喜歡參與生活當中,而不是被隔離在生活之外。
有一次我跟團去旅行,可能因為是特價的團,整個行程下來,意外連連,驚嚇不斷。
首先,飛機延誤。在機艙里綁著安全帶,百無聊賴地等了3個多小時,依然不知道何時才起飛。這個時候,有人嚷著要旅行社賠錢,要航空公司賠償損失。我鄰座的那對母女,卻一直安安靜靜,小女孩還時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
在起初得知不能起飛的時候,小女孩也很煩躁,媽媽就讀書給她聽,她漸漸進入故事里安靜了下來。后來,她們還一起玩猜字游戲,外界的嘈雜與混亂好像與她們無關。
我們到酒店的第一個晚上,就下了雨,所以原先安排的篝火晚會只能取消了。很多人又是怨聲載道,只好窩在房間和酒店的大堂里打牌、聊天。我注意到那對母女,她們向前臺借了兩把雨傘,然后獨自出門散步了。
回來的時候,小女孩的褲子和鞋子上都沾滿了泥水,可是她的笑容告訴我,她有多開心。她認識了很多在城市里沒有見過的動物和植物,手里捧著一把不知名的野花,說要帶回北京去。
我不由得敬佩那位媽媽。只有她在意外和不確定中,從容淡定地發現生活的美好和驚喜。
什么是好的生活?
如果以物質標準和舒適度來衡量的話,頭等艙當然比經濟艙好,私人飛機當然比國家航空好,五星級酒店當然比小旅館舒服。
我也曾聽很多人這樣標榜自己的品位:車子我只喜歡什么牌子,電腦我只用什么牌子,衣服我只會去逛哪幾個牌子……把品牌的logo往自己身上一貼,好像就活得比較高級,然后令人羨慕。
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都放不下自己的身段,覺得到了某個年齡某個職位,就一定要有怎樣的標配,略有不足,就覺得屈就,配不上自己的身份地位。他們焦灼又擰巴,將良辰美景虛擲。我覺得這樣的人刻板又乏味。因為當你把自己套進一個標準里面,就難免會變得堅硬、無趣,作繭自縛。
把生活過得有彈性更輕松活潑——不是非這樣不可,別樣亦可;在任何的際遇和環境里,都可以發現美好和有趣的一面,并心懷感恩;對于偶然和意外,能夠迅速適應和調整,把失去活成另一種獲得。
生活在哪里都一樣,不一樣的是,你用怎樣的心態、情懷和智慧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