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放在最后-人生
林巧稚出生于廈門鼓浪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林良英從事教學和翻譯工作。林巧稚5歲時,母親不幸病故。懂事后,她從大姐和嫂子的口中得知母親是因子宮大出血而亡,所以便萌生了長大后當醫生的想法。
1927年7月,林巧稚以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父親問她:“畢業后打算做些什么?”林巧稚說:“我要考協和醫科大學。”“協和醫科大學?”父親怔住了。當時,協和醫科大學是醫學界名望最高的學府,8年才能畢業,每年的費用是450個銀元。要負擔這么昂貴的學費,對林巧稚的家庭來說是難以想象的。繼母在一旁大聲嚷起來:“你已經20歲出頭了,再上8年學,還嫁給誰呀?”“那我就不嫁,一輩子也不嫁!”林巧稚堅決地說。沒想到,一句斗氣的話以后竟然成真。
同年8月,林巧稚到上海參加考試。考試中途,一個女友突然暈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試卷去照顧女友,因而沒完成考試。回家后,她難過地說:“我可能考不上了。”父親告訴她:“在人生的考場上,你很優秀,因為你懂得關心人,懂得愛人。不論當醫生還是從事其他行業,你都具備了條件。”父親的話給了林巧稚很大的安慰。一個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了協和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原來,主考官被她的犧牲精神以及卷面上所展現的才華所感動,破格錄取了她。
畢業后,林巧稚留在了協和醫院,成為協和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醫生。
一個圣誕前夜,醫院的外國大夫都去狂歡了。一位年輕的中國婦女突然大出血,命懸一線。當時,林巧稚還是一名助理醫生,無權做手術,更無手術經驗。她一個個地打電話求助,得到的卻是一聲聲抱歉。情急之下,她又像在多年前上海的考場上一樣,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拋在一邊,毅然走向了手術臺。由于協和紀律嚴明,如果手術失敗,擅自做主的林巧稚將就此終止做醫生的生涯。但人命關天,她沒有遲疑,毅然做了手術,把同胞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自此,林巧稚的名號在醫院無人不知。
除了鉆研醫術外,林巧稚還提倡計劃生育,醞釀籌建我國第一個婦產科醫學的研究機構。她搜集了協和醫院里婦科疾病的各種歷史資料,對畸形胎兒的有關資料苦心鉆研,攻克了許多婦科疑難病癥。她曾摘除過農村老大娘腹內幾十斤重的大血瘤,找到了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的方法,攻克了新生兒溶血癥無法解決的世界性課題。她的許多科研成果填補了世界醫學的空白。
病人第一,把自己的榮辱放在最后,林巧稚一生都沒有改變這顆赤子之心。即使后來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仍舊一如既往,也因此贏得患者及其家屬發自心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