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的西方-社會
伊麗莎白是我在巴黎的朋友,她是編輯。上周我在巴黎約她吃飯。
“吃什么?”她問,“去巴黎時髦的日本食堂好嗎?”
我跟著她穿梭了巴黎三區的幾個街道,來到一個門面像小菜場一樣的地方。進去之后是又細又長的一溜,開放式廚房在左,擁擠的座位在右,再往里面走,人都站著等座。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北京下館子,永遠要虎視眈眈地站在人家桌子旁邊等別人走,還有就是可以拼桌。
這里是年輕的巴黎,和傳統概念中路易十幾的宮殿式風格完全不一樣,反而像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家庭飯館,或者中國大學的學生食堂。
“這個區域最近特別火,開了各種類似的餐館。那種比較傳統的餐廳年輕人都不愛去,要穿得很正式,麻煩。”伊麗莎白說。我突然覺得,中國人心目中的法國似乎和年輕的巴黎完全不是一回事。
“新東西在巴黎總是受歡迎的。”伊麗莎白說。
“還有什么?”我問。
“還有就是大家都開始想辦法在家里種菜墻,這種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有人弄個植物墻是為了裝飾,但是好多人會弄個墻,里面種的都是可以吃的菜。就是菜被吃了以后,墻就不太好看了。”
“四合院是最先進的居住方式,”她說,“太聰明了,可以和自然保持聯系,不像高樓大廈。”“嗯,是的,可惜我們都拆沒了。”
最近去西方轉,跟西方人聊,好像他們的生活方式開始轉向中國人多年前的小農經濟,這似乎讓我看到了一個似曾相識的未來。這幾十年我們很拼命地搞現代化,GDP上去了,霧霾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