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未了的黃河情結-名人故事
1964年一個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陽光揮灑,宛若一片金星閃爍的絲絨。極遠處,海天一色,湛藍無垠,整個大海顯得格外溫馨寧靜。這時,一個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灘。只見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腳印仿佛一下深了許多。
這個泳者不是別人,他正是一代匡世偉人毛澤東。
“我要去黃河,你們作些準備。”毛澤東一回到“浴場一號”住所,便激奮地說道。
“去黃河?主席,你去黃河干什么?”毛澤東簡單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蘊涵著深邃含義,對此身邊工作人員已很習慣,但面對這個似乎是剛從大海里“撈”出來的斬釘截鐵的決定,他們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吶!”稍頃,毛澤東扳著指頭接著又說,“這次我要帶一個智囊團去。包括天文、地理、歷史、氣象、土壤、化學、地質、肥料、水利、電力等等一大批專家,要像李四光這一級的專家。你們給我準備一些應付艱苦生活的東西。我們大家都騎馬,沿黃河逆流而上,去尋找黃河的源頭,把這條河從頭了解起,讓它能更好地為我們的民族造福。我還可以到黃河里去游泳啊!”
說完,毛澤東便不再言語了,仿佛這條母親河正在他胸中奔騰流淌。
熟讀經書的毛澤東,他深知黃河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毛澤東未了的黃河情結早在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治國良臣管子就曾說過,“善為國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為大。”千百年來,黃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頻繁的洪水災害,直接危及中國大片精華疆土,直至成為歷代王朝霸業興衰、政權更替的導火索。正因如此,漢武帝率眾堵口黃河岸,宋太祖御詔疏通黃漕運,忽必烈欽令察河源,康熙帝親覽修黃淮……
可是,中國革命勝利了,黃河洪水還沒有被馴服。面對危如累卵的國之憂患,作為這個東方大國的最高領袖,他怎能不興起制伏洪災、安流息波的強烈愿望呢!
正是這種多重情感的驅使,當天下大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毛澤東第一次出京巡視便選定了黃河。從古城開封到懸河岸邊,從邙山之頂到引黃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勢,詢問治黃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躍的思維一刻也沒有離開這條大河。
在蘭考縣東壩頭,這個一百年前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的地方,面對危如累卵的懸河形勢,毛澤東聽說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黃河曾發生一場特大洪水,水勢洶涌,尸漂遍野,災情嚴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黃河漲上天,沖走太陽渡,捎帶萬錦灘”的民謠。毛澤東關切地問“黃河漲上天怎么辦?”面對領袖的千古一問,在場的陪同人員提出“修建水庫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對策,對此他明確表態說“大水庫修起來解決了水患,還能為灌溉、發電,通航提供條件,是可以研究的”,體現了一代偉人對加快黃河除害興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談話中,陪同者還提出“從長遠看,將來還要從長江流域引水入黃河”的遠期設想,對此,毛澤東風趣地說:“通天河就是豬八戒去的那個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來是可以的。”
“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視察結束時,毛澤東意味深長地留下了這句深情囑托。
毛澤東的一生極具挑戰性。“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每一場奮斗,無不是舉重若輕、勝似閑庭信步的必勝情懷。但對于黃河,他卻從不輕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類的字眼,也很少像對長江那樣發出響亮的贊美之聲,他更多的是仔細品味發生在黃河身邊的那些歷史故事,惦記著千百年來大河兩岸深沉的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