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 到底在罵誰?
“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因為長期收錄于各個版本的語文課本中,在中國知名度不可謂不高。
就不要說成年人了,哪怕你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小學生,問他這個故事到底講了什么,他都能頭頭是道地給你講一遍: “從前有一匹狼被獵人追殺,東郭先生出手相救,可是狼卻反咬一口……”
可是如果再追問下去: “這個故事是什么年代創作出來的呀? ”可能很多人都會愣一下,而給出的答案,十有八九是“春秋戰國”。
畢竟,故事中追殺狼的獵人,真名叫做趙簡子,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而“東郭先生”這個名號,根據姓氏來看應當是齊國人。 如此來看,這個故事鐵定是出自于春秋戰國時期了。
然而,你要是這么想,就too young to simple了。
的確,中國的很多傳統的寓言故事,都源自春秋戰國時期,比如說“守株待兔”、“濫竽充數”出自《韓非子》,“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邯鄲學步”出自《莊子》。 然而“東郭先生和狼”卻是個例外,它出現的年代,離現在很近很近很近……
一、狼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原名為《中山狼傳》,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的作者,是明朝中葉的文學家馬中錫。趙簡子和“東郭先生”,也只不過是他假托二人之名來編故事,以澆自己心中之塊壘。
那么馬中錫為何會寫這個故事呢?追根溯源,這還和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權閹“立皇帝”劉瑾有點關系。
弘治皇帝死后,正德皇帝即位,著名的權閹劉瑾也隨之登上時代的舞臺。他和其他幾個太監號稱“八虎”,深得正德皇帝信任,廣置皇莊,替正德皇帝,也替自己大肆斂財。面對作威作福的劉瑾,朝野上下都暗自不平。
反對派中,有個叫李夢陽的青年知識分子。
李夢陽是明朝倡導文學復古的代表“前七子”之一,“前七子”大力倡導師法漢唐,反對茶陵派、臺閣體的詩風,不僅在當時烜赫一時,也讓自己的名字成為后來無數中文系專業學生的噩夢。
李夢陽不但倡導文學復古,而且宣導反腐倡廉。
早在弘治年間,他就曾當街攔下橫行不法的國舅張鶴齡,用馬鞭打掉了張鶴齡的兩顆門牙。此時劉瑾專權,他當然更加憤懣。在群臣上疏請誅劉瑾的活動中,李夢陽表現非常活躍,他鼓動尚書韓文去彈劾劉瑾,大言曰:“公誠及此時,率諸大臣死爭。”并在韓文的邀請下,成為草擬彈劾奏疏的主筆。
豈料,劉瑾深得正德皇帝信任,群臣對劉瑾的批判反而激起了正德皇帝的逆反心理。皇帝不去解決問題,反而去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就這樣,草擬奏疏的李夢陽和署名的韓文被雙雙下獄。
李夢陽身在獄中焦急萬分,他知道此次下獄幾乎是有死無生,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抱著一絲希望,托人給外界傳了一張紙條,紙條上有四個字:“對山救我”。
二、東郭先生
這個“對山”,是李夢陽基友康海的別號。
康海也是前七子中的代表人物,經常跟李夢陽在一起擼串吃燒烤,倆人天天攪在一起,關系鐵得要命。按照當時的不成文規定,作為官場后輩,父母去世后的“銘、表、碑、傳”,都要請翰林院或是內閣中的前輩官僚來寫,以示對領導的尊重。
但康海的母親去世后,他卻不惜冒著得罪前輩大佬的風險,把這些東西都交給李夢陽等幾個同輩朋友來寫。這一方面是因為康海的特立獨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對李夢陽的高度信任。
康海得知此事,毅然決定擔負起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素來清高,從不與宦官有什么接觸,但此時事態緊急,也顧就不上什么避嫌了,他慨然曰:“我豈敢吝惡人之見,而不為良友一避咎也?”連夜提著幾瓶茅臺,直接去找劉瑾談這件事。
康海是狀元及第,文名蜚聲海內,和劉瑾又是老鄉,劉瑾早就對他傾慕不已。他旗下最需要這樣的人裝點門面,本來人家一直對自己避而不見,這回主動找上門來怎能不納?
于是劉瑾“倒履相迎”,草草披了外衣就出來招待康海,焚香置酒,請他上座。康海也是拼了老命,夸劉瑾是“密勿親信秉大鈞者”,把劉瑾捧得喜形于色。
吹了半天,康海才緩緩引出主題——當年李白能使高力士脫靴,李夢陽才華橫溢,“乃今之李白”,你劉瑾能不能學一學高力士,禮賢下士,放李夢陽一條生路呢?
以劉瑾的文化水平,當然搞不清李夢陽和李白之間究竟差了多少個康海,更搞不清高力士脫靴這傳說是真是假,但他看過《長安十二時辰》,曉得高力士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乃是太監職業生涯的頂峰。
經過康海這一通忽悠,劉瑾被吹得心花怒放,相當滿意。加上李夢陽終究不是什么重要政治人物,把他逼上死路好像也沒必要,劉瑾權衡良久,最終同意放李夢陽一條生路。
康海這一次拜會,不僅救了老朋友李夢陽一命,還捎帶著解救了與之一起下獄的韓文,但作為交換,從此,康海不得不委身于劉瑾,與之常有來往,成為劉瑾的幕賓。
三、反咬
當時,劉瑾權勢熏天,不僅獲得了管理司禮監和內廠的權力,連直屬于皇帝的的軍事力量“團營”,也由八虎負責管理。
而后劉瑾也沒閑著,開啟了一輪不太著調的改革,比如強制在京師推行火葬、勒令寡婦改嫁之類,甚至禁止大臣的名字中帶有“天”字,總而言之,就是聽著有點扯淡。
旋起旋滅的權閹在明朝一直不少,一通瞎搞之后,劉瑾也沒能逃脫倒臺失勢的命運。 短短五年之后,他和他的黨羽就一起陷入被清算的境地。
康海因為和劉瑾這些千絲萬縷的聯系,牽連其中,削職為民。李夢陽則成為了對抗劉瑾的標桿人物,被重新起用,任江西按察司提學副使。但是春風得意的他,卻對曾經相救的康海無一言為之辯白。
馬中錫與康海和李夢陽兩人都有師生之誼,他親眼見證了發生在兩人身上的這一切,康海削職為民之后,他便撰寫了《中山狼傳》,也就是如今流傳的“東郭先生和狼”故事的原型。
在這個故事中,一匹狼被趙簡子追殺,向東郭先生求救,東郭先生救下了狼,而狼卻反咬一口,差點害死了東郭先生。因為他與康、李二人的特殊關系,此文一出,便有許多人認定,這篇文章里的東郭先生影射的是康海,而狼影射的則是李夢陽。
如《四友齋叢說》、《識小錄》、《戒庵老人漫筆》、《弇山堂別集》等書籍,都認為馬中錫此文是諷刺李夢陽之忘恩負義。但也有少數人提出質疑,認為馬中錫的文章并沒有特指某人,因為李夢陽和康海后來雖然關系較之從前已經冷淡了許多,但畢竟并未完全斷絕往來。
此文究竟是不是因為李夢陽而寫?對此,馬中錫與康海都沒有回應。但后人關于此事的猜測并未停止,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里,認定李夢陽“負恩反噬”,馬中錫作文譏之。
梁維樞的《玉劍尊聞》甚至言之鑿鑿地說:“其后獻吉(李夢陽)反嫉害德涵(康海),馬中錫撰《中山狼傳》以刺獻吉。”
其實,如果要說李夢陽“嫉害”康海,倒也真不至于,李夢陽不過是個有些意氣的書生,哪有什么政治手腕去坑害康海呢?但平心而論,李夢陽在自己脫獄后對康海的所作所為,也確實稱不上厚道。
劉瑾倒臺,康海因為“黨附”劉瑾而被牽連,然而在他落難時,李夢陽卻不曾出一言相救。不發聲也就算了,畢竟牽連劉瑾觸了紅線,但他甚至對康海“議論稍過嚴刻”,這對于處境本就艱難的康海而言,無異于落井下石。
更過分的是,康海救李夢陽之事,在當時可以說朝野皆知,不是什么秘密,但后來李夢陽自己卻非常諱言此事,他并沒有將自己如何求救、康海如何營救的經過公之于眾,即使提及自己獲救的經歷,也總是刻意忽略康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他寫《左舜欽墓志銘》,竟然說康海是在左舜欽的百般勸說下才去找劉瑾求情的,將康海的主動挺身而出寫成了被動幫忙,顛倒了因果關系。
想來如果沒有李夢陽的這些“騷操作”,即便馬中錫寫下中山狼傳,后人也不會聯想到他頭上去的吧。
馬中錫寫完《中山狼傳》后,將文章拿給康海看,康海讀罷,感慨萬千,也寫了一首《讀中山狼傳》,詩云:“平生愛物未籌量,那記當年救此狼。笑我救狼狼噬我,物情人意各無妨。”
作詩之后,他還意猶未盡,后來又以馬中錫的文章為藍本,把中山狼的故事改編為雜劇搬上舞臺,讓李夢陽厚臉皮的行徑告知于天下,騰之于眾口。
如今,我們已經很難猜度康海寫這些東西時的心情,短短數十年大起大落,此等人生況味,實在不是外人能輕易領會的。
此后他居家不仕,以詩酒自娛,雖然成了一介白身,依然不改傲岸的文人本色。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弟弟楊廷儀某天拜訪康海喝酒,康海喝的大醉,就彈琵琶、唱新詞給楊廷儀聽。
楊廷儀便對康海說:“家兄居恒相念君,但得一書,吾當為君地。”康海突然大怒,罵道:“你把我當優伶了嗎!”(“若伶人我耶!”)遂揮舞著琵琶把楊廷儀揍了一頓,楊廷儀嚇得撒腿就跑,再也不敢上門。
另一邊,李夢陽在擔任江西按察司提學副使期間,他與寧王朱宸濠來往密切,為其歌功頌德,并在朱宸濠的幫助下彈劾與自己不睦的鄭岳。
只不過數十年, “抗閹英雄”李夢陽就蛻變成了當初自己憎恨的那種人。
后來朱宸濠起兵造反,事敗伏誅,李夢陽也受到牽連,削籍為民,不久,他便病死在家中。
直到今天,有關《中山狼傳》創作源起的爭議依然沒有平息,但不管此文是不是專門為了李夢陽所寫,他都因為自己的恬不知恥,永遠與這篇《中山狼傳》聯系在了一起。
所以,千萬不要得罪文人。文人罵人不帶臟字,“殺人”不用見血。
參考資料:
1.張錦繡:《中山狼傳》研究,蘇州大學,2008年;
2.張正學:也說《中山狼傳》與《中山狼》雜劇的作者與寓意,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3.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中華書局,2023年;
4.薛泉:前七子與李東陽交惡論,2023年。
原標題: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到底在罵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