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累人-成長
古印度有個婆羅門種姓的人,自稱能知過去未來,星術占卜樣樣精通。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來到別的國家,抱著自己的兒子當街大哭。旁人問道:“你為什么坐在這里哭呢?”他說:“我預測我這個小兒子七天之后就要死了,所以我才傷心痛哭。”眾人半信半疑,紛紛上來好言安慰:“人的禍福難料,也許你預測不準,你的兒子不會死,你何必過早地悲傷呢?”他擦干眼淚,非常肯定地說:“你們有所不知,我有神機妙算的本領,只要我預測到的事情,從來不會改變。”到了第七天,兒子依舊安然無恙,但是他為了保住名聲,親手把兒子殺死了。大家聽說他的兒子果然在七天之后死了,不由得五體投地,紛紛稱贊他料事如神。他如愿以償,從此名聲大震。(《百喻經·婆羅門殺子喻》)
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只不過,此人下手太狠,不惜殺子成名,非一般人所能及。名利二字,向來不分家,有些人之所以不擇手段追求名聲,是因為他們相信,名氣能帶來利益,讓事業通達。其實不盡然,人在盛名之下,有時更容易迷失前進的方向。香港演員黃秋生對此就深有體會。
黃秋生早期的銀幕形象并不好,演的多半是色情狂、殺人狂之類的角色,以至于成了“變態”專業戶。后來,他憑借在《人肉叉燒包》中的出色表演,意外獲得香港金像獎影帝。終于時來運轉,他以為從此咸魚翻身,可以徹底擺脫“不良”形象。
他把獎杯捧回家,找了個最顯眼的位置供起來。今非昔比,身份不同了,心態也隨之變化。沒事的時候,他就盯著那座獎杯,等待片約上門,然后身價暴漲。始料未及的是,獲獎之后,他的演藝事業不升反降,足足沉寂了三年。剛拿影帝時,他的身價上漲,一些小成本電影不敢找他;而他覺得自己現在有資格挑劇本,開始挑挑揀揀,可惜好劇本又不一定能看中他,第一年就這么過去了。第二年,他開始反省,又在猶豫中度過了一年。第三年,總算有點工作可做,但他仍然心有不甘,自己好歹也是個影帝,這一年差不多也荒廢了。他迫切地想拍電影,卻又放不下影帝之尊,高不成低不就。
他被虛名囿住,荒廢了三年大好時光。一氣之下,他拿起獎杯沖到門外,扔出去老遠。他忽然開悟,自己其實就是個演員,該演什么還演什么,世上只有爛片,哪有什么爛演員?扔掉了獎杯,心理包袱沒了,他開始輕松上陣,從頭再來,他的演技漸漸得到公認。
當年扔掉一個獎杯,換來的竟是無數獎杯。當然,他用不著再扔獎杯了,因為他已經擁有一顆平常心。
人有了名氣當然不是壞事,但一個人如果總是醉心于昔日的榮耀,念念不忘,也許就將失去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