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成為『剛好』的人-成長
老友保羅最近在Facebook上敲我:“Yoman,longtimenosee!我好幾年沒回臺灣了,這次只待兩個禮拜,有空聚聚吧!”
不巧,我最近剛接了幾個大案子,搞得我焦頭爛額,一直沒時間也沒心情給保羅回電。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原本聚餐的計劃,因為久久無法赴約,直到成為壓力。
某天晚上,正在錄音室跟計算機抗戰時,電話嘀嘀一響,是保羅的短信:“吃了沒?”看手表,7點多,這時才發覺肚子餓。
“還沒。”“剛好!我就在你附近,快速碰個面吧?我5分鐘到!”
我想,再不赴約,保羅就要回美國了,于是勉強答應。原本只容許自己待一個小時,但兩人在餐館坐下便聊開了。幾年不見,有太多要報告,而聽保羅敘述過去幾年的生活,實在讓我既佩服又羨慕,在這里簡述如下:
十幾年前,保羅曾經想在臺灣開唱片行,被身邊的長輩勸退。他回到美國西岸,某天在派對上認識了一家夜店的老板,兩人一拍即合,成為合作伙伴。不久之后,美國遭受第一波網絡泡沫沖擊,老板被迫脫產,保羅承受高風險把店頂下來。當時,美國開始強烈支持環保運動,保羅立即把夜店變成“綠建筑”,還安裝了可以把舞客的動力轉為能量的“發電舞池”,受到許多媒體關注。運用這個優勢,他又開了一家“環保壽司餐廳”,請海洋保護協會擔任顧問,又陸續開了瑜伽教室、靈修中心、網絡電臺……
10年后的保羅,登上了美國《企業家》雜志封面,接受了《紐約時報》專訪,名利雙收。最近又得知,舊金山最新的中央火車站即將開在他的店的正后方,光是地產就讓保羅賺翻了!
“你好幸運!”我贊嘆。
“我是很有福氣!”保羅說,“但我也碰到過好多壞事!起碼我一直相信,一切的打擊,背后都是機會。當年想開店,被大家潑了冷水,不也是個打擊嗎?哈哈!也剛好!”
離開餐館,驚覺兩個多小時過去了。目送保羅上車時,我想起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幸運的配方》。作者李查·韋斯曼對特別幸運的人做了一番研究,發現他們的生活并沒有比一般人多什么機會,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懂得善用巧合。
保羅就是這樣,他最常用的語助詞,就是“剛好”。他覺得人生隨時都充滿了良機善緣,甚至時常會忘記,那些剛好的機會其實是自己制造的,就像他“剛好”出現在我公司附近,但重點是他拿起電話傳了那條短信。而我呢,若還覺得“不巧”工作太忙而拒絕了他,我們這兩個老朋友就只會擦肩而過,誰知道再隔幾年才會見面?
這故事還有個后記——回美國后,保羅介紹了一位音樂人給我認識,而有了這位年輕制作人的協助,我把最困難的制作案順利完成了。想想看,如果當晚沒跟保羅吃飯,我可能現在還在錄音室里撞墻呢!
所以,從今天起,我有個新目標:讓自己成為一個“剛好”的人!
編輯手記
很多毫無建樹的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有遇上好運氣,而在成功者眼里,每一個生活的場景,每一次遇到的人和事都可能是機會。就像文中保羅擁有的那些“剛好”。生活中,面對機會,我們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它抓住它,并充分用好人生的每一個機會。我想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有一條原則是不變的:機會屬于有準備的發現者,成功屬于有實力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