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不是沉默的借口-成長
“沉默是金”,曾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慣用的一句“勸導”,語言培訓老師蔡麗維說,尤其是很多“社會地位較高”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穩重,而在他們看來話多則是過于活潑、不利于孩子今后發展的缺點。“說話,是我們參與社會、進行交流的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者情感,用最直接快捷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愛說話的人往往給人善于交流,好相處的第一印象。”不過,確實有人不愛說話,是他們不愿意與外界交流嗎?對此,蔡老師表示有時候“說”是一種交往,“不說”也是一種交往方式。只是有些時候說話是有益的,有些時候不說話同樣是有益的,反之亦然。
內向與生長環境有關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不愛說話是源于性格,比較內向的人都不太善于與他人交流。對此,蔡老師說,“性格”是塊好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用內向或外向把一個人的性格限定,然后理所當然地覺得內向的人不愛說話,但事實上如果遇到有共同話題或是興趣相投的人,內向的人同樣可以滔滔不絕。”她表示,很多時候不愛說話或者說不愿意與陌生人說話的習慣是與自己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
“就像剛剛出生后的嬰兒,餓了會哭,尿褲子了也會哭,以此來表示自己的不舒服。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家庭的要求不一樣,有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安靜,不能哭,不能喊,這樣環境里長大的孩子可能慢慢就習慣了不去表達自己,也許在別人看來他們就是內向的孩子。”也正是這樣的成長,讓他們形成了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性格。
此外,蔡老師表示除了性格之外,有時候性別也會成為不愛說話的“借口”。通常在大家的印象中,男生往往更沉默一點,其實這是一種逃避的表現,蔡老師表示,當男性遇到壓力和困難的時候,為了思考解決問題,他們會選擇找一個安全的角落,安靜不說話,腦子里卻是轉個不停。其實,那個時候的確無話可說,心中在積蓄力量,等待爆發的一天。“很多男生喜歡模仿自己的父輩,覺得高深是成熟的一種表現,而要做到這一點少說話是必須的。”在他們看來,語出驚人才能凸顯自己的睿智,所以男生會顯得要比女生安靜一些。
坦言自己緊張尋求他人支持
不過,她也指出,有些人不愛說話也是源自自己的“弱點”。“有些人想說話的,甚至由于急于表達還有口吃的現象發生,最后選擇沉默的原因在于表達能力的欠缺,他們害怕被嘲笑,”蔡老師解釋說,很多孩子第一次鄭重其事地當眾發言時,可能因為過于緊張會出現小紕漏,卻引來他人的嘲笑,這會在幼小的心理埋下陰影,當他們再次要開口時,可能就不知道如何表達,又怕被嘲笑,最后就選擇了沉默。長此以往,這種不愛說話的情況,就會漸漸轉變成自卑,只要遇到說話,表達個人主張就會選擇退縮。
對于這種情況,蔡老師建議同學們不妨開誠布公地告訴你要交流的對象,你不善于表達,有表達失誤的地方請多多見諒,千萬不要嘲笑你,否則你會更加緊張不愛說話,但是你會努力把意思說清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鼓勵與支持。這樣的心理暗示不僅能建立很好的信心,也能形成良好的談話氛圍,不妨一試。
增加閱歷讓自己更多元
當然,有時候不愿意說話是覺得“無話可說”,特別是當同學們在家里面對父母時,會覺得沒什么共同話題,只希望家長快快轉移注意力,不要過多的關注自己。但是,與自己的好朋友、同學卻可以“秉燭夜談”,總覺得能說的內容太多了,相談甚歡都不足以表達交流的喜悅。對此,蔡老師表示,我們總是喜歡跟思想相近的人走到一起,因為相近的思維想法,在溝通上會更加容易達成結果。
要改變自己這樣的“選擇性”談話的心態,她建議同學們不妨多多增加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讓自己可以了解更多的事物,耐心吸取來自他人的觀點,讓自己可以與大部分人達成共識。擁有一個豁達寬廣的胸懷對于不愛說話也有療愈作用哦。
當然,說了那么多如何讓自己學會開口交流的建議,蔡老師表示同學們也要學會適時閉嘴,因為有時候閉嘴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總之,愛不愛說話是自己的選擇,不要因為外界的壓力去隨便改變自己,畢竟要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從先了解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