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自己的位置-成長
盧懷慎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的有名卻與一個綽號有關,叫“伴食宰相”,說白了,就是“陪伴吃飯的宰相”。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淪落到只能陪人吃飯的份兒上,不能不令人覺得有些尷尬。
說起“伴食宰相”的綽號,還是有些來歷的。當時與盧懷慎一同為相的,還有姚崇。姚崇以“善應變成務”著稱,能力超強,深得皇帝的信任。盧懷慎自知能力與姚崇差得太遠,所以每有政務上的事,都推給姚崇來處理,這倒不是他有多謙虛,而是確實能力不濟。
有一次,姚崇的一個兒子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姚崇很傷心,不得不請了十多天假給兒子辦喪事。結果這十幾天的時間,政事堆積如山,盧懷慎看著眼前成堆的請示、報告,竟然一件也不能決斷,于是自己也感到惶恐了,覺得不是干這事的料,就主動向皇帝請罪,要求免職。玄宗皇帝卻沒有絲毫怪罪之意,心平氣和地說:“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雅俗耳。”意思是說,我把天下的政事委托給了姚崇,用你當宰相,是因為你能引領一代風尚啊!
在外人眼中,盧懷慎雖不貪權,卻也干不了什么事,難怪要送他“伴食”的稱號了,而玄宗皇帝卻慧眼獨具,看中的是盧懷慎另一樣可貴的品質。
盧懷慎生活在開元盛世,那是一個國家非常富足的時代,然而他卻生活得很清貧,雖然一直擔任高官,但不僅衣服器物上沒有用金玉做的豪華裝飾,妻子兒女的溫飽有時都成了問題,經常要忍饑受寒。原來他掙的俸祿加上皇帝的賞賜并不算少,可他從不以財產為念,總是毫不吝惜地給予親戚朋友,隨有隨散,沒有一點積蓄。有一次他鬧了病,宋和盧從愿二人去看望,見他鋪的席子單薄而破舊,大門洞開,連個簾子也沒有,恰好外邊下起了雨,風將雨吹進窗子,盧懷慎只得舉起草席來遮擋自己。三人相談甚歡,不覺天晚了,盧懷慎邀請他們留下吃晚飯,結果擺上桌的,不要說好酒,飯菜也僅有兩盆蒸豆、數碗蔬菜而已,連個肉星兒都沒有。
盧懷慎死的時候,家里竟然沒有錢給他辦喪事,還是玄宗下詔賜給他家織物百段、米粟二百石才將他安葬。有一年玄宗外出打獵,走到城南時,在一片破舊的房舍之間,發現一戶人家正在簡陋的院子里舉行什么儀式,便派人詢問,那人回來報告說:“那里正在舉行盧懷慎死亡周年的祭禮。”經過盧懷慎的墓時,石碑尚未樹立,玄宗駐馬良久,潸然淚下。于是停止打獵,回去后立刻命令官府為他立碑,玄宗皇帝親自書寫了碑文。
盧懷慎的清正廉潔沒人提出過異議,但如果說他只知“伴食”,毫無能力,則是極大的誤解。
盧懷慎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是范陽的著名家族。他在幼年時器宇不凡,以至他父親的朋友、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思彥預言說:“這個孩子的才氣不可限量!”大了以后,盧懷慎考中進士,躋身官場,才一步步走到了宰相的高位。盧懷慎最大的能力,恐怕就是見識非凡,善于識人用人,宋、李杰、李朝隱、盧從愿等唐代著名賢臣,就是在他的推薦下而得到重用的。臨死前,他曾拉著宋和盧從愿的手說:“皇上求得天下大治心切,然而在位時間長了,在勤政方面漸漸有些倦怠,恐怕要有奸惡小人乘機被任用了。你們記住這些話!”他的話不幸被言中,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亂,正是從用人不當開始的。
明代儒學大師李贄評價盧懷慎“當事而讓姚崇,身退而薦宋”,是有識賢之能,有讓人之量??梢姳R懷慎對姚崇的謙讓,并不是因為無能。他毫不保留地把聚光燈都集中在了姚崇身上,為了花紅,甘當綠葉。有了主角的充分發揮,再加上配角的密切配合,才能演出一幕好戲。正是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才開創了大唐帝國開元盛世的輝煌。盧懷慎最可貴的地方不僅在于他品格高尚,而且在于他有一份自知之明,不嫉妒,不逾越,甘于配角的位置。
一個人擁有一些才能并不難,難在有一顆平和的心,看得清自己,也看得清別人,從而為自己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而這恰恰是獲得成功的最為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