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搶單文化-成長視窗
與朋友在外用餐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
說“斗勇”是因為吃完飯結賬的時候,一桌的人都搶著掏錢。起初,我們是在飯桌前叫服務員過來結賬的。后來,為了搶個先機,我們把“爭斗”的地點移到了柜臺前。常常,我們顧不得鍋里還有菜,便離席去結賬。一時間,柜臺成了我們難看的“表演”場所。你推我搡,給在場的人看夠我們的笑話。雖然也自知形象不佳,但我們別無良策,只好如此。在難堪和艱難的“肉搏”之后,我們重回飯桌,繼續我們飯局的“加時賽”。
說“斗智”,則是因為,我們得與時俱進,制定新策略。我們得察言觀色,伺機而動。“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我們不能僅靠力敵,更應智取。我們把搶單的時間提前。這是第一。第二,我們得把握好時機。比如,酒過三巡,有朋友上洗手間。我們就趁此機會,出到包廂外,神不知鬼不覺地買下單子。同樣,我們還可以自己找個上洗手間的時機偷偷溜出去買單。待到酒菜畢,有朋友要搶單時,卻不知早已結過賬。于是,一桌人欣然而笑。
搶著買單,總比搶著逃單要好。盡管一直以來,我們這群人都自知形象不佳,但是,在一份份善意面前,我們還是感到了無比快慰。一直有人說,你們這樣的行為不好,不如像西方那樣“AA制”。甚至,還把問題上升到“民族”、“文化”優劣這樣的“綱”和“線”上來。我想,這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文化差異,何來民族與文化的“優”、“劣”之爭?那一次次善意的爭搶,都是緣于朋友一顆真誠與善良的心。
不過,我們并非一直表現出這樣“粗魯”、“野蠻”的形象。在漫長的斗智斗勇過程中,我們的爭搶逐漸減少。有的人甘愿一直付出,有的人,則一直樂于接受。比如,在我們幾個好友中,老馬就是一直樂于接受的。我們也從不讓他買單。因為,他年紀漸大,身體欠佳,收入不穩定,又有撫養老人與孩子的壓力。所以,我們不讓他買單,他也樂于接受。我們沒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妥。好友之間,又豈在乎這點小錢?《飛狐外傳》里有一個小情節:趙半山臨別之際,贈給胡斐四百兩黃金。但他擔心胡斐不接受,沒有當面交予,只是把黃金包裹起來,放在遠處的一塊大石上,吩咐胡斐待他走后自取。胡斐取過包裹,打開知道是黃金后說了這樣一番話:“我貧你富,若是贈我黃金,我也不能拒卻。三哥怕我推辭,贈金之后急急馳走,未免將我胡斐當作小孩子了。”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概就是這樣的一種表現:不在乎形式,不在乎金錢,不在乎物質,只關乎本質和內心。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與他們爭搶得也并不那么兇了——能買則買,不能買則欣然接受。有一次,用餐沒結束時,我要搶著付賬,可沒想到,對方的策略又高了一籌——在前一天,他已經在美團網上付了賬。我們用餐無須付錢,只需告知店家密碼就可以了。
好友在搶單方面花的心思太多了,我望塵莫及。可是,我心里沒什么不安,反而樂于接受。因為,曾經有一次,在我搶著買單后,朋友指責我:“你這樣做,我不但不會高興,反而要批評你。你的收入并不高,年過三十,還未買房成家。你該備著些錢,好好過好你以后的日子。”
我心存感動。在我們“爭爭搶搶”的這些歲月里,裹挾著這樣一些深深淺淺的看不見的關懷和善意。看似一場場拼死的相爭,看似一場場丑陋的演出,卻隱含著如許溫暖和感人的愛意。過了這么些歲月,我才明白這個道理。我想,這就是我們中國“搶單文化”背后真正令人稱道的核心所在吧。